第五十四章 要晉中高,先當領導(1 / 2)

對下麵的鄉鎮中心學校來說,每年的職評工作都令人頭疼。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擬申報中高對象的聯評。那麼多人都具備申報中高的條件,都想早一點晉升中高職稱,局裏劃到下麵的指標卻少得可憐。對下麵的鄉鎮中心學校來說,每年的職評工作都令人頭疼。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擬申報中高對象的聯評。那麼多人都具備申報中高的條件,都想早一點晉升中高職稱,局裏劃到下麵的指標卻少得可憐。大的鄉鎮,像城關鎮、雙龍鎮,多的時候一年也隻有五六個,少的時候也就兩三個。其他小的鄉鎮,一年能有一兩個指標就不錯了。顯而易見,這種僧多粥少、供不應求的現象,勢必帶來利益的衝突與各方勢力之間的尖銳矛盾。尤其是在老師和學校領導、下麵各中小學校與中心校之間,也就很容易因為評價的不公平,而引發抵觸、謾罵、中傷等冷暴力和軟抵抗行為。這在一些地方是有過教訓的。

話說雙龍鎮中心校這一年的中高指標比上兩年更少了,而擺到桌麵上來PK、來比較的人越來越多。不說別的,經過差不多一年前的那場人事大調整,原本中心校班子除新提拔的肖定陽外,清一色的中高職稱結構被打破。新班子中竟然有兩員大將——黎大誌和於揚都還沒有評上中高。依據這兩個人的年齡和經曆來看,都應該早解決了中高職稱的問題。至今沒解決,這在外人看起來,也就顯得有點不正常。因為在雙龍鎮,隻要是達到了晉級基本條件的中心校領導,包括原來的聯校領導,都是優先考慮晉升中高職務的。晉完中心校領導再晉下麵幾所中學的校長、主任,然後再考慮符合條件、各方麵都特別優秀的教師,這在雙龍鎮已基本上成了慣例。一些好事者曾經形象地將其概括為一句極其精練的短語:“要晉中高,先當領導。”言外之意,就是當領導的人在晉升中學高級職稱時更容易、更有希望一些。

稍微回顧一下雙龍鎮教育界評定中學高級職稱的曆史,你就會從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的現象。也可以說,這是農村初級中學有了晉中高的指標之後,雙龍鎮在這項工作方麵創下的一個特色。也許其他地方也存在這種狀況,但尤以雙龍鎮的做法更為直截了當和明目張膽,給人留下的記憶和印象也就愈加深刻。走向新時代以來,雙龍鎮第一個晉中高的是曹國書。那時全鎮就一個指標,盡管有人的條件比他更優越,但誰也不敢與之爭鋒。反過來,都幫襯著他看如何順利通過省裏那一關的評審。據說當時曹國書沒有發表的論文,他的副手舒亦然馬上將自己發表在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複印中心的那篇文章改頭換麵,署上曹的名字。就這樣,使曹身價看漲,獲得評審專家的一致認可,成為了改革開放以來雙龍鎮教育界第一位中學高級教師。雙龍鎮第二個晉中高的是舒亦然。那年也隻有一個指標。因為他是聯校的業務副校長,加上他自己在論文、課題等各方麵的條件也特別優秀和突出,所以也順利地通過了省級專家的評審。繼舒亦然之後,指標逐漸有所增加,先是兩個,再後來就增加到三個、四個,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五個。於是,陶三飛、趙東生、牛興隆、鄒一偉、鄺子清、胡亞軍、石文強、魏慶、程小乙、蔡文彬等中心校領導,還有下麵幾所中學的校長、主任如洪啟明、柳樂聖、康的盧、汪第安等,就先後想盡各種辦法,都拿到了中學高級教師的職稱證書。有人形容他們的晉級是“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麼多領導能接二連三的晉升中學高級,自然有他們的優勢。說穿了,無非就是兩點,一是他們手裏把握著或大或小的一點權力,可以藉此在晉級時享受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或政策傾斜。一是他們身在官場,認識的人比普通教師多,可以為自己晉級“創造”多加分的條件。譬如,程小乙、魏慶兩個,是同一年晉級的。因為他們是中心校領導,聯評時就單列,放在中心校領導那個係列,不與同期參評的老師比較打分。其實上邊並沒有這麼一個規定,他們這樣做隻是自上至下心照不宣的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大家都在教育行政領導這個圈子裏混,彼此都有利益上的關聯,相互照應著點兒。還有,如果不做這樣的安排,就無法向老師們解釋和交代。因為隨便哪個參評的老師在分數上都要比他們高。隻要坐到同一條板凳上,程小乙和魏慶之流,就不知要等到何年哪月才有希望!但是,他們是中心校領導,可以享受所謂的“單列”待遇,受政策的保護。因此,即使分數再低,隻要能比其他鄉鎮享受“單列”待遇的領導高一分或零點幾分,就不存在不能直接報市參評之虞。普通老師就不同了,由於指標有限,分數再高,說不定在中心校這一級聯評之時就被“殺”掉了。辛辛苦苦奮鬥一年、準備一年,又要等到來年再做打算,況且前路未卜,說不定到來年又是菜籃打水一場空,白幹一年,白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