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運河支隊(二)(1 / 1)

坐不更名,站不改姓,真豪傑也。九旅十八團,堂堂正正,正正規規。隻是八年抗戰,這支部隊更換番號何其多。十八團的前身是魯南軍區運河支隊、再住前是新四軍淮北三分區嶧滕銅邳總隊、再往前又是魯南軍區運河支隊、再住前是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還有呢,再往前……三言兩語就說不清了,運河支隊前身和地方抗日實力派很有些淵源,真有那麼一點“馬龍”獨立大隊的味道了。

確實如此,魯南運河支隊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但在此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可查閱史料,黃河出版社還出過一部長篇小說。)。要說明的是,魯南運河地區曾出現過兩支番號為“運河支隊”的八路軍部隊,其中一支是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5支隊與山東縱隊第6支隊合編的運河支隊,這支部隊屬於三四三旅的編製,是八路軍主力,但存在時間不長。1940年10月下旬,這支運河支隊與一一五師陳士榘支隊第二團整編為一一五師教導第三旅。兩支運河支隊不要弄混了。

人要是特立獨行,多半是太有能耐了。所以人們常把這個概念嫁接到軍中,以為“獨立”不僅“名”靚,還很“牛”。其實不然,不妨對“獨立”也作個解讀。大至從解放戰爭起到百萬大裁軍止,有許多部隊番號帶有“獨立”二字,這不是說你能耐了,可以自個打天下了,恰恰相反,大凡“獨立”的部隊,其實最不“自由”,往往給主力當“下手”,當你把“獨立”這頂帽給摘了,那你就得慶賀一下,升級主力了;反之也有這樣的事,三五九旅去東北後,成了獨立師,一時竟為“笑談”。

當然,抗日戰爭時期,情況是有其特殊性的。當時環境是你“獨立”不“獨立”由不得你,你有能耐,你發展,你壯大;你沒能耐,也有可能活不下去。注意到了沒有,前麵我說這支部隊有過一個番號是淮北三分區嶧滕銅邳總隊,淮北三分區可是新四軍四師的地盤,這是怎麼回事呢?

既是八路軍,又是新四軍的部隊的確不多。所以我說“獨立大隊”還真有些說法。運河支隊雖是山東魯南軍區的部隊,卻獨自有個“山寨”。養育這支部隊的是嶧縣台兒莊一個叫黃丘套的山區,黃丘套地處蘇魯交界處,方圓數十裏地,是聯結華中根據地的重要通道。這小小的“山寨”地處魯南抗日根據地的邊緣,緊挨淮北解放區,但離日偽重兵部署的徐州太近,常常淪為遊擊區。魯南抗日戰爭最困難的1943年,魯南軍區“自顧不暇”進了天寶山,這個“孩子”隻好托給彭雪楓了,所以“運河支隊”還穿過新四軍淮北軍區的兩年灰軍裝。

新四軍四師有句順口溜:彭雪楓三件寶,騎兵團、拂曉劇社、佛曉報。就拿騎兵團來說,淮北平原上騎兵一出動,煙塵滾滾,刀光閃閃,馬蹄生風,手起刀落,真是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