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麓水是政委,卻要主管作戰,有點匪夷所思,是不是“越俎代皰”啊。關於這個問題,丁秋生說得極好,“當時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同誌是一位優秀的老**黨員,在群眾中有很高威望,但較少作戰指揮經驗。幾次重大作戰行動,都是由麓水深思熟慮後,拿出方案,提交黨委討論定奪。在會上,他十分尊重司令員的意見,維護司令員的權威……”
雖然“一元化”是特殊曆史時期實行的體製,但對這支軍隊來說,部隊首長“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重任,建國後竟然又擔當了起來,一直擔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以後吧。二十二軍整編為舟嵊要塞區後,政委兼任舟山地委書記,剛好和今天倒個。當然,這也是特殊的曆史時期,舟嵊在南京戰區的地位非同小可,是軍事重鎮,所謂“要塞”。各級部隊首長都兼著地方的第一把手,這幾乎是戰時體製。但國家畢竟不是在戰爭狀態中,為避免部隊過多參與地方事務,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認為兼職部隊首長能掛個名足矣。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前夕,魯南軍區的兩個主力團,再加上二軍分區的3個獨立營組建第八師,這是魯南軍區的全部精華。在八師主官的任命上,山東軍區首長遲遲不拍板,但最後還是敲定王麓水。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不妨看一下當年幾個兄弟師軍事主官的任命。一師師長梁興初是軍分區司令員;二師師長羅華生也是軍分區司令員;三師師長王建安則是魯中軍區司令員;四師師長廖容標亦為軍分區司令員;五師師長吳克華為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六師師長聶鳳智又是軍分區司令員;七師師長楊國夫為渤海軍區司令員。8個師長有7個是當司令的,從這個角度看,八師師長由軍區政委來擔任,不能不說是例外。
從當時山東8個主力師來說,是例外,但從人民軍隊的曆史來說,也不意外。因為當年軍政職務互換實際是正常的。軍隊是打仗的,作戰就是最大的政治。當過政工幹部的軍事家和戰將比比皆是。聶榮臻、王建安、王震、張愛萍、李先念、黃克誠、彭雪楓、楊成武、楊勇、鄧華,太多了,數不過來,粟大將還是指導員出身呢,王近山打仗打成“王瘋子”了,也當過團政委。所以,這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關鍵是你有沒有這兩下子。
一個事業的紅紅火火是要幹出來的。同理,魯南抗日新局麵是要打出來的。王麓水上任後,首先反擊國民黨頑固派九十二軍,將其驅逐出魯南抗日根據地。到了1943年的深秋,魯南根據地“東西十餘裏,南北一線牽”的局麵已大有好轉,王麓水覺得向劉黑七開刀的時機到了。
劉黑七原名劉桂堂,因麵色如炭,在匪夥中排行第七,人們又叫他劉黑七。劉黑七魯南土生土長,十幾歲就幹上了殺人劫貨的勾當,以後劉黑七慣匪雪球般越滾越大,橫行江湖20餘年。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本人都奈何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