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停戰以後(一)(1 / 1)

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這難道不是戰爭的規律?有句話說的非常精辟——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於是一聲喊叫之後,響了三個月的槍聲戛然而止。

1946年1月10日,張群和周恩來在重慶分別代表國民黨和共產黨簽署了《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恢複交通的命令和聲明》,這份文件與1月5日達成的《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同時公布。雙方商定:停戰令於本月13日晚12時生效。正因為如此,葉飛的一縱打兗州也成了一頓“夾生飯”,雖然軍部嚴令務必要在停戰前拿下兗州,但終未果。這讓剛到山東不久的一縱很是不爽。

按第三野戰軍戰史的說法,津浦路徐(州)濟(南)段戰役曆時三個多月。但書中又有一句,“18日,戰役發起”,這指得是八師攻打鄒縣的戰鬥。如果以此推論,戰役又不到三個月。所以我說了,這一仗很難說幾時打響,卻能說在幾時結束。但不管怎樣說,八師自始至終地參加了戰役的全過程。這一仗參戰部隊有部分魯中軍區主力;有魯南軍區的兩個警備旅和濱海警備旅;新四軍有七師、還有二師與四師九旅合編的二縱及“姍姍來遲”的一縱。

雖然這一仗的目的是明確的,不在有多少斬獲,但戰果也不能不說。據第三野戰軍戰史記載:“至此,曆時三個多月的津浦路徐(州)濟(南)段戰役勝利結束。共殲國民黨軍28000餘人,受降日軍4000餘人,策動被國民黨收編的偽軍22000人起義。津浦前線野戰軍也傷亡6000餘人”。據八師作戰科參謀魏學誠統計,八師“以9000人之眾,在四個月內殲敵近兩萬人,為保衛山東解放區做出重大貢獻。”就是說,此役三分之二的戰果是八師“掙”來的,不讓人刮目相看,那才是奇了怪了。

1946年1月5日,津浦前線野戰軍正式改稱山東野戰軍,這是陳毅手裏的第一支精兵。說是精兵我是有根據的,且不論八師,就以新四軍而言,華東的8個甲等旅山野就占了5個。再換一個說法,到了1947年開春,華東野戰軍9個主力縱隊,山野占了4個;山東軍區占了3個;華中粟裕部隻有兩個。山東野戰軍名曰“山東”,而實際上“老山東”隻有一個師,其餘皆為新四軍北上部隊。我不解釋一下,隻怕有的朋友還真不明白。

山野所轄部隊有一縱、二縱加上七師、八師,在以後的一年中,這兩縱兩師就在陳毅指揮下轉戰。陳毅最看好八師,常讓八師打頭陣,八師也使出看家本領。但常言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有必要將八師的這幾位“戰友”也請出來亮亮相。

一縱好名聲啊,有百軍之傑美譽。是由新四軍蘇浙軍區四縱和原六師的十八旅,再加上有新四軍“第八師”之稱的浙東遊擊縱隊共同組建的,司令員葉飛,政委賴傳珠。可以說,在北上的新四軍部隊中,一縱是最靠南的部隊。一縱從蘇浙軍區出發,本來兵發東北,因情況有變,被滯留山東。一縱的主力原是粟裕任師長時的新四軍一師一旅。一縱若去了東北,那麼*就有一支“正宗”的新四軍了。這支部隊現為濟南軍區某集團軍。汶川地震中,鳳凰衛視采訪了濟南軍區某機步旅,唐旅長告訴記者,所部曾是華野一縱主力。據說該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機械化步兵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