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興師討逆(四)(1 / 1)

此戰的總指揮是羅炳輝,但前線指揮官卻是七師政委曾希聖和八師副師長王吉文。王負傷住院時是二十二團團長,出院歸隊時已是副師長了,以後王吉文就是八師的“掌門人”。王吉文是華野最出色的戰將之一,在八師威望極高。以至抗美援朝時,三野的一支又一支勁旅都赴朝參戰,可把二十二軍的將士急壞了,紛紛抱怨當時的軍長,懷念戰死的王師長。用他們的話來說,若王吉文不在濟南戰役攻打商埠時犧牲,軍長非他莫屬,王吉文一定會帶他們參戰。

若王不犧牲,當軍長完全可能,能否赴朝,我看就未必了,因為二十二軍本身就在前線。同理,在福建的二十八軍、三十一軍也要堅守陣地。抗震救災中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鐵軍,也沒有參加朝鮮戰爭。能不能去朝鮮,這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但這也反映了當時二十二軍將士積極求戰的心情。

棗莊號稱山東第一大莊,北指絲山,東*平川,地處隴海鐵路和津浦鐵路兩線的交彙處。從軍事上說,既是重鎮徐州的屏障,又可作挺進山東腹地的基地。這樣一個有著戰略意義的據點,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棗莊為王繼美部盤據,說起王繼美,魯南百姓恨之入骨,人曰皆可殺。在許多書上隻提到此人是漢奸、悍匪。其實,他也當過八路,還是一個叛徒。

王繼美,山東驛縣人,家境貧寒,抗戰不久,即參加了抗日遊擊隊。1939年,王繼美經受訓,在八路軍一一五師驛縣支隊任排長。就像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後,中國革命處在一個低潮時期,許多人離開革命隊伍,共產黨員的人數銳減。1941年至1942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最黑暗的歲月,在日寇殘酷掃蕩和蔣介石持續的反共*下,魯南地區抗日戰爭形勢惡化,王繼美對抗戰信心發生了動搖,如果像三灣改編時那樣,你要走人可以,但把槍留下,這樣話,也許王繼美還不會走得太遠。但王繼美不僅逃離,而且是投敵,投敵不僅是自己,而且還拉走一個排,20多條槍。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繼美投敵後,對日本人竭盡犬馬之勞,對我抗日軍民罪行累累,罄竹難書。日本人投降後,王搖身一變,成了蔣軍十九集團軍的遊擊縱隊的司令。今天不滅此賊,更待何時!

1946年的6月9日,經過百日大煉兵的八師健兒,抖擻精神,進入棗莊出擊陣地。如果以第三野戰軍戰史為依據,討逆作戰於6月10日結束,那麼攻打棗莊是此役的最後一仗,對八師來說,這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之前的最後一仗。

也有人認為,討逆之戰和東北二戰四平是有相關的,國共兩軍都是盤馬彎弓箭在弦上。1946年6月,脆弱的“和平”之弦終於要繃不住了。這征候用一句唐詩來形容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