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9日17時,初夏的落日還懸在地平線上,但突擊時間到了,二打棗莊沒有在夜幕下進行。隻聽接連兩聲巨響,頓時黑煙滾滾,有如山崩地裂,泥土、石塊、電網、鹿砦飛上空中,據許多史料記載了戰鬥的過程:地道爆炸後,圍牆炸開豁口,部隊突入圩內後,再衝上洋樓逐層爭奪。
雖然八師爆破最拿手,但這次大爆破卻不是非常理想,說來八師“地道戰”也是第一次,當年也沒儀器,全憑估算,炸藥炸響後,王良恩主任一跺腳:“咳,沒炸準!”據張明回憶:“由於挖坑道的同誌測算不準,爆炸的部位出了偏差,結果沒能掀掉敵人的碉堡,隻是把敵前沿陣地掀了一個大坑,把敵人設置的電網、鹿砦等障礙物炸飛了。”雖然敵人的火力沒能摧毀,但這時隻能“霸王強上弓”了。
一連雖然是紅軍老連隊,但平心而論,打仗是不靠一頂“紅帽子”的,後來者居上不乏其例。但八師二十三團的一營一連從我手頭的曆史資料中看,這個連隊始終在槍林彈雨中搏殺,英雄輩出,戰功赫赫,棗莊北圩子突擊中當仁不讓,又是二十三團的一把利刃。
有個作家是這樣說的:“生活同生活不能比。有時,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光,在人們的記憶中卻一點也沒留下,就像水潑在鴨背上一樣。有時,幾分鍾裏發生的事情,卻能在人們記憶中留一輩子。”一連隻用了7分鍾就突進了北圩子中興公司,這驚心動魄的7分鍾,永遠印刻在張明的腦海中。
知道張明嗎?今天許多人都知道張明的名聲,他在二十二軍的戰史中可是大英雄了。不過,當時張明在八師還是個“小英雄”,在團幹部輪訓隊任指導員,是前不久從一連指導員的任上調離的。聽到槍響,就坐不住了,當年他才21歲,連蹦帶跳上了前沿陣地。政治處主任王良恩一看張明來了,曆聲道:“誰讓你來的!”擅自離開崗位可是違反紀律的。王主任要張明跟他行動,張明駁殼槍大張機頭,但隻能待在指揮所裏,目睹了一連突擊。
戰鬥打響後,比突擊隊更先行一步的是爆破隊。由於地道大爆破沒有直接炸毀目標,接下來就靠炸藥包來爆破了。不要小看王繼美,他手下都是些土匪漢奸亡命之徒,再加上有國民黨正規軍撐腰,敵人的頑抗非常瘋狂,火力很猛,爆破隊員連續傷亡,這時三班長徐政文拉著小木車出擊了。
這部小車是戰前徐政文自己設計的。當時,許多人還跟三班長開玩笑說:“三班長想坐車進棗莊啊!”徐政文一本正經地答道:“用車來運炸藥比人強!”一般情況下爆破手都是用胳膊夾著炸藥包,大包就得用肩扛了,但人受了傷,很難再有力氣運送。但車有軲轆,人可以還以挪動。三班長的小木車這時上陣了,出發前,徐政文對機槍班長許升堂說:“要是在碉堡前我受傷,拉不了火,你就用燃燒彈打炸藥包,不要管我了!”說完就拽著小車出了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