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八師,山東軍區也隻有一個炮連,羅榮桓臨走前將炮排撥出一個排給了八師,有兩門我聞所未聞的蘇羅通機關炮,蘇羅通炮因口徑小,且無彈藥,基本沒用。
說起飛機,那更是牛了。停戰期間,粟裕一次在徐州機場,隻見P-51起起降降,嘯聲刺耳。身旁綏靖公署的一個副參謀長得意忘形,笑指天空說:“現代空軍,威力真是偉大啊!”粟裕冷笑曰:“就是不能下來捉俘虜。”雖然當時國民黨空軍還不可能有“地毯”式轟炸,但天上有飛的,已足夠讓國軍陶醉了。
國民黨正規軍兩百萬,編有86個軍,248個師。其中美式裝備,也就是美械軍就有10個,半美械軍12個,在19世紀40年代,這就是中國最現代化的軍隊了。所以,蔣介石非常自信,他要“速戰速決”,最好三個月,最長不過半年,至少要在關內搞定共產黨。蔣介石在中原得手後,目光會投向哪裏呢?
蔣介石日本士官畢業,自追隨孫中山起,連年征戰,嗜槍杆子如命。所以中國民間有這樣一個說法,談起中國的所謂軍事家,也可以把蔣也列上,雖然他隻能算“半個”。作為國民黨的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對這場戰爭的戰略也是心裏有譜。戰史上的“全麵進攻”也好,“重點進攻”也好,都表明了蔣最關注的還是陝北和山東。這是因為蔣認為陝北是共產黨的“政治大本營”,是的“中軍帳”;而山東是共產黨的“軍事大本營”,換句話說,是中共的戰爭機器,山東集中了共產黨最大的重兵集團。即使不能消滅,也要把共軍逐出山東。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蔣某人戰爭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蘇北,在他看來,蘇北是華東共黨的命門所在。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從陪都飛回南京。但讓他心神不寧的是南京緊靠長江,東麵就是共產黨蘇中根據地;向北是共產黨的蘇北根據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個道理許多人都明白。但蘇北是共產黨下過大本錢經營的解放區,為此曾不惜動用精銳,用史書的語言就是:“它是由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以及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和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為主組成、後稱新四軍三師的部隊開辟、創建的。”這個三師,就是今天有“無冕之王“之稱的陸軍第三十九集團軍。六八五團,就是今天濟南軍區某紅軍師,號稱“鐵軍”,是各媒體最為關注的中國陸軍師之一。
當年,三師一走,華東我軍的軍事布局就露出一個破綻,山東有陳毅山野,華中有粟裕華野,而蘇北是啞鈴中段。蘇北淮陰是我華中局首府,蘇北一失,斷我山東與華中交通,華中必不可保。這樣蘇北必然會是國共兩軍內戰之初的焦點。蘇北是蔣介石必除之而後快的“心病”;蘇北也是陳毅萬不能割舍的“心結”。於是,國共兩軍排兵布陣,調兵遣將,正如當時中央軍委所指出的:“蘇北大戰即將開始,蔣軍將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東,由江北向北,三方麵同時動作,先求解決蘇北,然後打通津浦、平漢。”(第三野戰軍戰史中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