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劍指何方(二)(1 / 1)

真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泗城之戰,陳毅檢討自己犯了先打強的錯誤,這一仗不能犯先打弱的錯誤,要打就打整編第二十六師馬勵武。

陳毅在笑,笑他的對手薛嶽。魯南又有大戲開場,這一回隻怕你在委員長麵前難以交待了。

12月24日,八師重返魯南。不過半年,四過隴海路,和同行的兄弟部隊不同,對八師來說,這一路既可說是班師回營,也可說是“衣錦還鄉”。魯南是八師的老家,打了大勝仗,換了新裝備,將士們人人笑逐顏開,鄉裏鄉親更是忙裏忙外的犒勞子弟兵,那年頭,軍民關係的熱呼勁,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老百姓真好啊!這是許多過來人的感歎。整編六十九師副師長饒少偉被俘後,總結了幾條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說到共軍與老百姓的關係。當他看到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跟著“共軍”後麵推車挑擔支前,這是讓他比“吃”八師炮彈更開眼的事。深深歎服之餘,也不得不承認,得人心者得天下。

解放戰爭的華東戰場上,曾先後出現過華中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番號。這就是所謂“小華野”和“大華野”。小華野即華中野戰軍;大華野即華東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正式合編是在兩個月以後,但山野和華野共同作戰的設想,兩淮失守後就提出來了,宿北戰役就是一次嚐試。但因華中部隊未能前來參戰,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應是在魯南戰役。

據何以祥回憶:1946年12月30日這天,部隊正在行軍途中,他接到參加會議的命令。地點是郯城碑莊指揮所。這是一次非常熱烈的作戰會議,可以說將星雲集,熱氣騰騰,各級指揮員摩拳擦掌。這裏原本是山野司令部,但也可以說是華東野戰軍最高指揮部“雛形”的第一次亮相。

是時,從建製上看,目前兩支野戰軍尚未合二為一。魯南大戰,通常都認為是山野和華中野戰軍會師後的第一仗,的確如此。但我就個人看來,甚至可說是抗戰勝利後,山東八路軍部隊和北上新四軍部隊大規模聯手的第一仗。抗戰勝利後,新四軍大部分都開進了山東,因山東野戰軍基本是新四軍部隊,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國軍方麵幹脆稱山東野戰軍為新四軍。同理,八師編入山野後,稱陳毅“軍長”,而不是司令員。這一仗不同了,雖然不能說梁山泊好漢一百單八將悉數登場,至少魯中沂蒙山老八路鐵定要“下山”會會各路英雄豪傑。也就是說,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山東軍區盡遣精兵強將,陳毅用兵不會再捉襟見肘了。眼下對薛嶽任何一個進犯兵團,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一個空前的大殲滅戰醞釀成熟了。

會議陳老總首先開講,當然是從形勢談起,洋洋灑灑,很是鼓舞人心。八師在宿北表現出色,仗打得好,“好事“就多。八師根據野指的任務,是打第一快速縱隊的主力,這一仗的難點是對付坦克,為此,陳毅專門找何以祥談了這個問題。據何以祥的回憶,陳毅這樣對他說:“勝利有把握,也有困難,打坦克是個新題目。你們師進攻的方向上是快速縱隊,戰鬥中要著重對付敵人坦克。何師長,你看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