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老者的歌(1 / 2)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一名老者坐在樹蔭之下乘涼,嘴裏吟唱著詩歌,看似清閑。

一隻黑毛土狗趴在老者腳邊吐著舌頭,也是慵懶的很。

“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鬥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閑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似黃梁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逢。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簿書叢。鶡弁如雲眾,供粗用,忽奇功。”老者抽完一口煙,繼續洋洋灑灑的唱起詩歌。

老人名叫杜威,是桑林村近百年來的唯一一個秀才。原本杜威還準備高中之後,要在村裏建一座學府,讓村裏的孩子都享受義務教育。隻可惜,他點太背,當年好不容易村裏人一起籌夠錢讓他赴京趕考,結果正趕上蒙古大軍壓境。

也說南宋氣數已盡,當時朝堂之上,昏君無能,奸臣當道。每年的軍費大多被貪官貪汙,而軍隊也不厲兵秣馬,軍營之中全是酒色之風。

而蒙古在關外吞並金,夏兩國,國土大增,而且全民皆戰,隻要男孩到了13歲就一定要入軍。蒙古人擅於騎射,騎兵更是天下無敵,傳說一隻騎兵精銳可以輕鬆幹掉宋軍十萬士兵。

不管這傳說是真是假,總之南宋開戰之後就是節節敗退,最後甚至連都城開封都被蒙軍攻破,落得個遷都臨南的落魄結局。

而杜威也就趕巧,當年正在貢院寫著文章,突然就被蒙軍給包圍了。雖然最後杜威逃了出來,但是也被打斷了一條腿。

杜威狼狽的拖著一隻跛腳回來之後,桑林村的村民也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學曆再高,還是要靠拳頭說話。你看宋朝天子多大的才情,徽、欽二宗,一人以畫聞名,一人以詩聞名。最後還不是被蒙古人搞的丟了天下,丟了飯碗,甚至命都丟了。

於是,桑林村的村民也就斷絕了讓孩子學習的念頭。就這樣桑林村的教育水平也就徹底的停止了。而杜威隻能拖著跛腳在村裏宣傳“知識就是力量”,但是村民也懶的再去理他。就算杜威免費教學,村民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上課。

也是,當年徽、欽二宗一人被逼自盡,一人被擄去不知所蹤。宋高宗趙構繼位之後,遷都洛陽,力排重議重用老將辛棄疾,大膽的提拔當時隻有18歲的少年武將嶽飛。

之後,辛棄疾和嶽飛兩人與蒙軍展開了長達10年的抗蒙之戰。最後,辛棄疾戰死開封,而嶽飛則終於又將蒙古大軍壓製雁門關外。

而這十年,中原百姓也是苦不堪言,今天才被蒙軍占領,明天又被宋軍解放,然後後天又被蒙軍占領,就這樣周而複始。年輕人都被抓去充軍,而辛辛苦苦種的糧食才豐收就被軍隊強行征收,已做軍糧。

桑林村雖說靠近京城臨安,但是每年的軍糧也是要實打實的交。村裏的人寧願讓孩子去地裏幹活,也不願意讓孩子去讀那什麼毫無作用的書本。

什麼狗屁的詩詞歌賦,在鄉下人看來連地上的一顆野菜都不如。

“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纓,係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杜威一曲完畢,深深抽了一口旱煙,想起前幾天官軍前來征糧的場景,歎了口氣。

十多年過去了,杜威也已經明白,書本中所能學到的雖然能過治國,但是平國安天下還是要靠武藝。所以,幾年前他就已經不是開始拉著村裏的孩子上課識字,而是開始給村裏的孩子們講起江湖上的大俠事跡。

因為他明白了,能夠在亂世中拯救世界的一定是英雄。就像嶽飛,少年英雄,最終將蒙古趕出雁門關,而嶽飛在伍之時,也隻是一個隻會寫自己名字的文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