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喝茶的民族,飲茶受中國人一貫的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凡事都合乎中庸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絕無造作的形式。
中國人飲茶,最講究的是情趣,如“歌停曲終”、“停在看書”、“夜深共語”、“小橋書舫”、“茂林修竹”、“酒閘人散”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
“寒夜客來茶當酒”,不但表露出賓主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藏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早在神農氏嚐百草,斷定茶有藥效時人們就把茶葉當作藥物使用。原始的飲茶方法很簡單,他們把采下的野生茶樹的葉子煮成茶湯來喝,感覺到茶味苦澀。後來便把茶葉當作蔬菜和飯菜一起烹煮,以便調和茶的苦澀味道。春秋時代以前,飲茶方法是很簡單的。
中國人飲茶已有數千年的曆史,隨著製茶技術的發展和茶葉種類的增多,各朝代的飲茶方法也是形形色色,我們沿著朝代的變遷來探討,可得到下列史料。
第一節 秦漢時代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逐漸采用茶葉加工製作技術,同時出現了較為複雜的烹飲方法。魏國張輯在《廣雅》上說:荊、巴一帶,采茶葉做成餅狀的煙,葉老的還要粘抹米膏。飲用時,先炙烤成赤色,搗成碎末,置於瓷器中,注入沸水,再加上蔥、薑和橘子來調味,飲用之後可以醒酒。這種烹煮方法的特點是先炙烤,再搗碎,再加入其他香料食品來調味,如此,茶湯的濃度增加,而且可以降低茶的苦澀味和青臭氣。
第二節 宋代煮點法
唐人飲茶也喜歡添加蔥、薑、橘皮等調味料,如此或許可使茶變得好喝點,但也因加了佐料而使茶的真味被掩蓋,無法品嚐茶的真香,因此陸羽並不主張加料調味。至宋朝,由於茶的品質不斷提高,茶味也越來越佳,或是因流行“點茶”之故,因此就不再添佐料了。
宋代飲茶法基本上是唐人的延伸,但比唐人進步,程序也較縮減,當時流行的是“點茶”,點茶和唐人煮茶的方法有些不同,兩者相異之處,在於點茶法是改為開水衝調,而不是與水同煮,此為飲茶方法的一大改革,方法如下:
灸棘茶餅放太久香味會變陳,應先放於清潔的容器中用熱水浸漬,以便將表麵半凝固的膏刮除,再以鈴鉗夾住,用微火灸幹。
碾茶——茶餅經過烘焙灸幹後,包上一張清潔無味的白紙,用銀製或鐵製的茶碾擊碎,碾茶的時間要短,動作愈快愈好,如此才能使茶色白,若耽擱過久,茶色即呈昏暗。
羅茶——棘團茶雖經碾碎,然並不十分勻細,須用茶羅篩出細粉,粗茶屑則棄之不用。茶羅的綱目愈細愈好,茶末細才能與湯完全融合,若粗則易沉澱於杯底。
候湯——唐代煮茶用釜,將茶末置入釜中煮,宋代點茶則用湯瓶盛水煮湯,用來點衝盞中的末茶,稱為點茶。湯瓶宜小不宜大,小則候湯較易,點茶注湯時也較易控製出水量。因為湯瓶口小,煮水時不易觀察判斷,湯應煮至何種程度也最難分辨,所以說“候湯”難也。又因候湯難以目測,故除陸羽的三沸“形辨法”外,尚有“聲辨”和“氣辨”法,以辨別湯之老嫩;而如何將茶湯控製得恰到好處,不老熟也不生嫩,確是需要相當的經驗才可。
盞——用意如同今之溫杯,即點茶前先用火盞使杯溫熱,如此茶末才能全融於湯中,若冷則茶末與湯分離。茶用以建安瓷最好,它呈深青色且有兔毫般的紋路,的身較厚,保溫效果佳,不易冷卻。溫過的後,以鐵匙或銀匙量適量的茶末放入盎中,而置茶量也須適中,約一錢七分左右,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而聚。置好茶即可點茶了。據《大觀茶諭》記載有兩種點茶法:一是靜麵點:將茶放於盎中徐徐提瓶環繞的緣注入熱湯,再以筅輕輕搖動不使右茶的浮沫產生;二是一發點:此法是置茶於盎中後,提瓶將熱水一口氣注入,隨注入,隨手以“筅”用力攪拌,使茶泡漂浮。這兩種點茶法都不是最好的。另有一種點法是先將盅中的茶粉調成糊狀,然後將熱湯環繞注入,不使湯與茶直接沾染,然後再加以攪拌而使茶湯均勻,這才是最好的點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