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茶經與茶仙(1)(1 / 3)

盡管時光荏苒,歲月消逝,許多自古的“名茶”卻經久不衰。因為所謂“名茶”,是累積千百年來無數人品評所得的結果。光陰的延續,益增其光輝及名聲。

第一節 中國名茶

自古名山出名茶,不論是曆史的名茶或現代的名茶,大都出產在風景優美的名山勝地。因此,名茶的命名多在茶名前冠以地名,或者借地名作茶名。如龍井茶,產於杭州西湖畔的龍井山,西湖風景如畫,古跡很多,是享譽中外的遊覽勝地,“西湖龍井”這四個字,龍井試茗(杭州)

使人聯想到西湖碧波蕩漾的山色湖光、龍井的半坡綠樹與一泓清泉,因而詩情畫意,品茗玩味,雅趣無窮。

名茶之所以聞名,在於它的品質特別優良,與眾不同的緣故;而一般認為高山茶品質較好,是因為高山茶園得天獨厚,具有很多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們可以歸納為四個條件:

一、雨量多,雲霧重,濕度大

茶須在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的地方才能生長,如果茶園水分充足,茶中的酶就能促進含氮物質的合成與累積,從而增加氨基酸、咖啡因、蛋白質的含量,製成綠茶,滋味甘醇爽口;反之,就會降低品質。

而在高山地方,重巒疊嶂,林木茂密,有利於防風蓄水,因此雨多霧重,空氣濕度較大,如黃山、慶山常年雨量在2000毫米至3000毫米之間,常年霧季有200天左右,空氣濕度達80%以上。如此濕潤的環境,對茶的有效成分的提高十分有利,而對纖維素的形成有抑製作用,因而芽葉的品質好,嫩度高。

二、日照短,漫射光多,紫外線豐富

一般說來,日照短,漫射光多,紫外線豐富,有利於氮素化合物的形成,從而提高茶葉中氨基酸、咖啡堿、葉綠素等含氮物質的含量。而高山茶園雲霧彌漫,林木蔭蔽,日照時間較短,漫射光線較多;同時,陽光透過雲霧,光波較短的藍紫光和紫外線可順利通過,有效促進茶葉中含氮物質的提高;而紫外線還可以促進茶葉中芳香物質的形成,提高茶葉的香氣。

三、氣溫適宜,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

我國南方的茶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在15~18℃之間;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茶園,冬天也不太冷;山下的氣溫由於森林的調節,四季變化幅度比山上小,夏天也不太熱。而且,山上晝夜溫差較大,白天溫度高,有利於光合作用的進行,製造較多的有機物質;夜晚溫度低,可以減少呼吸作用對有機物質的消耗,可促進茶葉有效成分的累積,以提高品質。

四、土壤肥沃,有機物豐富,排水良好

高山茶園一般分布在森林帶以上的緩坡地和山穀間,土壤較為肥沃,富含多種腐殖質和礦物質,酸度適宜,土質疏鬆,在多雨季節排水方便,不易積水,所以茶樹生長良好,茶葉品質較高。

當然,所謂的“高山出好茶”也不是絕對的,有些出產名茶的地方,山並不算很高,但是其自然環境必具備以上四個條件。

名茶

蒙頂茶

蒙山在四川省名山縣西邊,蒙頂茶是蒙山頂所產的茶。蒙山最高峰叫下清峰,峰頂僅有茶樹七棵,產茶的量少可想而知。唐白居易詩雲:“琴裏聞知唯淺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蒙山仙茶”故址

團黃茶

產於湖北省蘄春縣。蘄春三國時代為郡,唐朝為州,今改為縣。《國史補》雲:“茶之名品蘄州有蘄門團黃。”宋·梅堯臣詩雲:“團黃已穰都府,門品爭傳太家。

碧螺春茶

或寫為碧螺春茶,名茶之一,產於洞庭山碧蘿峰下,據《柳南隨筆》記載,清盛祖的車經過太湖,品嚐這種茶,才改名為碧螺春茶。柳荀詩雲:“襲人碧蘿茗,香濃並舍聞”。

太湖之濱洞庭山——碧螺春產地

鬆羅茶

產於安徽徽州的鬆蘿山,徽州即古倉州,今安徽倉縣。明許次紓《茶疏》說:“倉州之鬆蘿,吳縣之虎丘,錢塘之龍井等香氣滿溢,各唯些微之差而已,皆可與介茶頡也。”介是羅介,為明朝人最寵愛的茶,許次紓認為鬆蘿茶的風味,是不下於羅介茶的。黃吉詩雲:“鬆蘿山上茗,香味偏江南”。

祁門茶

產於安徽省的祁門縣,在倉縣以西,清朝屑徽州府管轄,以產紅茶著名,茶就稱為祈門紅茶。

六安茶

即安徽省六安縣,淮南王英布曾在這裏建都,產茶叫六安茶,也是以紅茶為主,頗為著名。

建安茶

福建省閩江上遊建溪沿岸產茶,宋朝的貢茶全生產在此處,並設有專使管理。茶的品名繁多,最著名的為北苑茶。宋·朱熹詩雲:“建溪茗舛香,風雨亦含芳”。

武夷茶

產於福建崇安縣以南的武夷山,因而得名。宋·陸遊詩雲:“武夷山麵因風笑,感激高人助解酲。”明清以來,中國人最重武夷茶。

龍井茶

亦稱龍泓茶,產於浙江杭州市西天門南高峰。在井的附近遍植茶樹,所產的茶葉風味特佳,中外馳名;附近有虎跑泉的泉水,冷冽醇厚,又俗稱“龍虎茶”。張淶詩雲:“南高雲霧密,龍井人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