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的西方,由於鐵礦石質量好,走了鍛造的道路。如果西方人要做一隻鐵鍋,就會非常頭腦簡單地費時費力地把鐵塊不斷地敲擊成一張薄片,然後再搞出一個凹麵。
所以中國的鍋是又大又深又便宜的圓底,西方的鍋隻能是又小又淺又昂貴的平底。
但是論材料而言,平底鍋卻強於鑄鐵鍋。煆打雖然費事,但是一次一次的敲擊,鐵的性能不斷得到改善,最後居然可以“百煉成鋼”。鑄鐵雖然省事,但是成品是依然又脆又硬的鑄鐵,一石頭就能砸成幾瓣。
中國古代用於打造兵器的上好原料鐵,大多來自西域進口。宋元兩代稱之為“濱鐵”,甚至還成立專門的“濱鐵局”管理此事。
中西方冶鐵不同的發展路徑造成了古代中國在煆造和熱處理方麵的技術落後於西方。以至於大馬士革刀、倭刀,甚至苗刀都比中原的刀質量好,以至於孫一懷疑中國古代是否有真正後世意義上的“鋼”存在,以至於中國古代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鐵皮這樣的產品,以至於造成了明代特有的錫壺盛行。
不過錫皮也是金屬皮,做電池一樣能用。
順著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孫一很快找到了縫衣針作坊。
這作坊是昨天王二牛才派人砌了爐子,今天早上兩位鐵匠師傅就開工了。
圍著爐子,一個鐵匠師傅正夾著燒紅的鐵塊,另一個揮舞著重錘,兩人配合著,大錘每落下一次,紅色的鐵塊就變換一次位置。
鉗著鐵塊的師傅衝孫一憨厚地笑了一下,嘴裏說了句什麼,手裏的活計卻一絲也沒有停下。
孫一道了一聲:“你們忙,別管我。”
話音同樣被叮當的打鐵聲撕扯得支離破碎聽不真切。
孫一找了個箱子,坐了下來。
爐子的溫度,夏日早晨的陽光,單調的大錘和鐵塊的撞擊聲,還有撞擊之後砧板發出來的嗡鳴,讓孫一感覺自己好象是一個旅遊者,正在參觀一個民俗村。
鐵匠爐一邊是一隻新製的木風箱,風箱上散落著幾隻筷子粗細的鐵條。
有句話叫“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
不過孫一絕不相信地這幾根鐵條是用來磨針的。
發紅的鐵塊每被敲擊一下,都迸出幾顆火花。眯起眼睛看,每顆火花都變成了一條線,砧板上的鐵塊顏色也就不那麼刺眼了。鐵塊在擊打下逐漸變薄,顏色也在逐漸變黑。
眼前的兩位師傅,就是在利用煆打的辦法,一點一點地改善鐵的性能。
砧板上的鐵塊涼了下來,二位師傅收了手,這才正式給爺打了招呼:“爺吃了嗎?”
孫一己經適應了這種問候,直接問:“你們這是在準備做針的鐵料?”
揮錘的師傅點頭回答:“對!原來的鐵料太脆,一拉就斷,隻能先打出一些柔鐵再拉絲。”
順著師傅的目光看去,地上果然有幾根拉斷的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