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楊家將(1 / 3)

回到營地,孫一吩咐悶蛋去取幾隻箭,一根長木棍,孫一準備做一隻魚叉。

“爺,這魚可不好逮!”悶蛋提醒。

孫一樂了,除了編程序,自己就抓個魚,逮個鳥,爬個山,跳個崖在行。

孫一接過悶蛋遞來的一壺箭和木棍。挑出幾隻箭頭鋒利的,圍在木棍的一頭,箭頭突出木棍四寸。從背包裏取出尼龍繩,孫一緊緊地把箭纏在木棍上。直到箭被牢牢地固定住了,孫一把尼龍繩打個水手結。尼龍繩還剩下很多,就把多餘的繩子纏在棍子上。

孫一試了試棍子的重心。握住棍子,猛地向一顆樹擲去。“嘭”的一聲,棍子前麵的箭紮進了樹幹。

孫一又吩咐悶蛋拿些幹農活的鐵叉子。不一會兒,悶蛋抱了長長短短好幾隻叉子回來,有兩股的,三股的,四股的……孫一和悶蛋各挑了一支趁手的大鐵叉。

天快黑的時候孫一背著自己的野外背包,二人和一條龍帶領的幾位袍哥、琪琪格,上午在旗語對罵中的幾位勝出者,楊六的一伍戰兵在蘆葦碼頭碰了麵。

蘆葦碼頭已經有了名字,叫做“長勝碼頭”,碼頭後麵的營寨,被百姓們叫做“長勝堡”。

“琪琪格,這個小魚叉給你用!”孫一有些賣弄地指著琪琪格“魚叉”箭頭上的倒刺說,“你看,我做的魚叉有倒刺,紮進去魚就跑不掉了。”

孫一檢查了其他人的裝備,基本每人都自備了農叉,一條龍還帶來了蘆葦做的魚簍、笊籬、葦索。

楊六的人就不用查了,人家就不是來打魚的。楊日天知道了力德爾爺要夜間外出,特地調楊六的老兵回來護駕。

孫一吩咐:“出發!”

長勝碼頭邊,停泊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筏子和蘆葦舟。一條龍同碼頭值班的老軍打了招呼,選了七八條小筏子,兩三個人一組,駕著筏子劃到對岸,七拐八拐來到一處淺灘。

這處地方是孫一早就看好的,而且已經“養”了好幾天。每天傍晚一條龍都會過來把扯碎的蘆葦葉子灑在水麵,孫一稱之為“下窩子”。蘆葦葉子富含蛋白質和糖份,是河魚最喜歡的食物。幾天下來,孫一估計河魚已經習慣了夜間來此覓食。

落日的餘暉把淺灘照的金光閃閃。孫一說,”要等到天徹底黑了,大魚才會遊到淺處。”

”一哥,那你先給我們講個故事吧。“孫一一看,正是琪琪格,琪琪格同孤兒們呆了一天,也跟著孩子們一起叫“一哥”。

說到講故事,孫一心中一動,”來,我給你們講一個佘太君百歲掛帥。“

眾人一聽,忙聚攏了筏子。楊家將在明代的北方各省可謂家喻戶曉,陝西、山西、河北、山東都認為楊家將的故事就發生在本地。陝北人尤其認為楊家將就是本地人,楊家世守麟州,就是神木北邊的楊家城。老令公楊業排行老二,封了官才去的京城。老楊家的根在陝北,所以延綏鎮榆林堡楊是軍中大姓。老太君佘賽花娘家就是一水之隔的保德州折窩村,穆桂英娘家就是保德州慕塔村。楊家將的故事,自然是聽多少遍也不夠。

而孫一講的佘太君掛帥,和這時流傳的各種版本又有不同,乃是後人加工了又加工,改編了又改編的精華。眾人聽得一波三折,驚心動魄。

尤其是楊六,他一直堅信自己和楊家將是同一血脈。當孫一講到佘太君的曾孫楊文廣被困絕穀,楊六懊惱捶胸。當講到百歲老太君為了救曾孫,闖進絕穀,借助地勢,全殲敵軍,楊六頓時熱血沸騰,仿如親臨其境。

故事的最後,孫一指向東麵,說:“越過紅樹灣,就在大家說的叫做大阪坡的地方,有一座城,叫作大佘太城,相傳就是佘太君得勝之後修建的。大佘太城背後,就是狼山東段,又叫兩狼山。大佘太城扼守著一條險惡的穀道直通兩狼山腹地,深入穀道九十裏,還有一座太君的兵寨,叫做小佘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