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卯時。
三營於黎明前趁涼快行軍,深入金溝二十裏休息。
先一步騎馬到達的本地向導和通訊兵已經進山偵查。
對於此戰,孫一和楊日天都同意要避免和滿洲兵正麵決戰,但是具體打法二人有分歧。
楊日天認為三營需要尋找險要地段進行阻擊;
孫一認為經過改革之後的三營沒有火炮,但是具有高度的機動性,應當選擇最難走的地段在運動中尋找戰機。
楊日天問:“不阻擊賊人,滿洲兵衝進金溝怎麼辦?”
孫一答:“把兩到三成的滿洲兵打成傷兵,他們自然就撤兵了。”
於是楊日天同意了孫一的打法,並由孫一指揮作戰。
說實話楊日天已經不會指揮三營了。三營不同於這個時代任何一支部隊,沒有輜重,沒有營寨,楊日天習慣的作戰先立於不敗之地等原則已經不適用了。所以這次楊日天誠心誠意想學習一下孫一如何指揮三營。
孫一對如何指揮三營也兩眼一摸黑。他隻是按照邏輯一步一步地改善三營,結果三營有了一些近代軍隊的影子。但是孫一即不了解明朝軍隊如何打仗,也不熟悉近代軍隊的作戰路數。對於三營這個中間形態的怪胎,孫一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三營在擴編了一部分當地的百姓後總數不到四百人,主要作戰力量全部是步兵,有步弓手、鳥銃手、三眼銃手、刀盾手。
步弓手是全營技術含量最高的兵種。一張弓的製作要很長時間,弓的養護也很講究,三營使用的弓很雜,有蒙古彎弓、明朝開元弓、滿洲弓。一名合格的弓手需要幾年的磨練,現在還要會用合蟬弩炮。
以前孫一對弓箭有誤解,以為弓箭是一種遠距離作戰武器。打了幾仗孫一發現弓手更多的是接近到敵人十幾步開外放箭。這個距離弓箭的準確率高、力道大,可以輕易地刺破盔甲射入身體,對敵人造成很大傷害。
三眼銃手是全營技術含量最低的兵。三眼銃的打造簡單,幾本不用專門養護,打仗的時候手抖得不厲害就行。新兵在老兵的教導下幾天就能熟練掌握。
孫一在三眼銃的黑火藥中加入了一點點炸藥,三眼銃的聲音頓時響多了,銃子的有效攻擊範圍明顯增加,五十尺以內基本上指哪打哪。
鳥銃手多為大淩河老兵。聯軍不具備打造鳥銃的能力,相當一段時間內鳥銃都得靠繳獲。不過三營現在的鳥銃全部使用屁股開花的木塞子鉛彈,打得比原來的鳥銃距離遠一點點,威力大一點點。三營長李廣和一伍鳥銃手使的則是有三條膛線的盤龍鳥銃。
刀盾手除了要扔木頭飛雷,倒是和別的軍隊的刀盾手差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