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成蔭,沿著溪水修的棧道,處處有水聲,感覺和大自然來了個親密的接觸,雖無前山之盛,但清幽潔淨則更勝一籌!
而這,便是青城後山!
隻不過,這後山要比前山大很多,路也難很多!
1300多米的海拔雖然不高,但是60~70度坡度的陡峭台階一段接一段,一段又高過一段,讓人一看著就會懷疑是不是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
這樣的場景,就是說一聲蜀道難,也不過。
一趟路程下來,怎麼的都要6~7個小時,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初時新奇,之後漠然,最後腰腿酸痛急著下山,生怕錯過了晚上最後一班班車,到時候怕是隻有在半山中的“又一村”歇上一夜了。
當然,其中也有例外的!
隻見一位身著灰色中山裝,看上去約莫70來歲,麵色紅潤略顯清瘦的白發老叟,正悠然自得的行走在山間窄道,比之絕大多數30~50歲的“年輕人”要好太多了!
而麵對上山途中那些50來歲“年輕人”投來的仰慕羨慕的視線,步雲生卻沒半點驕傲之意,僅僅是保持著一顆平常心,繼續享受著這自然之美!
不過,即使後山的路再長再險,卻也有窮盡之時。
一條清澈見底的水道硬生生的橫在了所有登山客身前,一副前路已盡的模樣。
但是所有行至此處的“客人們”卻沒有轉身離去的意思,而是在水道邊上聊起天來。
好一會兒之後,一艘大渡船才從遠方悠悠駛來,而在場所有人無不精神振奮!
2雲錢的擺渡費,讓連同步雲生在內的三十多人,享受了一把短暫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分鍾後,大渡船身前的防撞輪胎輕輕的撞在了水泥修築的岸堤上。
而渡船上的眾人,除了經驗十足的船家和不動如山的步雲生之外,都被這這突如其來的後坐力齊齊弄了個仰頭。
下船後,路複現,眾人又踏上了艱難的征途。
不過這一次卻是卻走越快,因為在走過這一段路程後,終點就在前方,所以由不得這些佛教信徒們欣喜萬分!
不錯,就是佛教信徒!
誰能想到,在道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號稱幽天下的青城山後山,竟然有一座白雲寺!!!
..............
其實,自古以來,但凡是名山大川都絕不會少了佛道兩家的宮觀寺廟,畢竟寶地之處又沒有寫上名字,當然是看得古今無數的佛道宗師們心癢難耐!
在佛教還未傳入中土之前,青城山一直便是道家的祖庭之一。
不過到了唐朝,佛教大興,佛祖的金身逐漸立到了青城山上,蓋起了宮殿寶刹。
這一下子,可是惹怒了一直潛修山中的道教高人們!
畢竟自家祖庭都要被搶了,一時間哪裏還顧得了修行!
所以道士出山!
一紙訴狀告到了唐玄宗那裏,作為信道者的唐玄宗自然不會偏袒佛教,隨即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
自此,青城山前山這才重重的烙印上了道家的痕跡,徹底歸於了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