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誰是鷸蚌?誰為漁翁?(1 / 2)

北郡有主,持紫金諸侯令,官居一品,封諸侯。

不過半天時間,這則消息便傳遍了夏國官員耳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不少忠心耿耿的官員決定冒死進諫,更好奇這位新任侯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諸侯這個稱號並不普通,幾近可稱與天子平起平坐,昔年十五國各自巔峰時,其餘十四國皆為諸侯國,十四國主皆為諸侯。

而今夏國突立北郡侯爺,已通稟全國,各國密探自然也能夠知曉,很快便將這消息上報而去。

各國高層聽聞後也大吃一驚,北郡不同於夏國其他三地,民風彪悍,多出兵士,為夏國兵力根本地,三十萬鐵騎大多源自北郡,又位於東界三國交界,自然無比重要。

而從來都隻是直接隸屬夏國皇帝的北郡突然有了王侯執掌,自然讓各國都警惕,正值此時夏國天人羽化,各國都將明裏暗裏將手掌伸向夏國,企圖分一杯羹的情況下,北郡之主的來曆身份更是重中之重。

隻是這位侯爺倒也太過神秘,查來查去,竟然隻查出這位侯爺的名字,這還是來自夏國老皇帝的聖旨,其他的信息竟一概不知,各國密探也不得不停止了繼續搜查下去的無用之舉。

殷商朝歌城。

商國皇帝坐於禦書房,書桌上擺著十幾封密令,皆是密探上報的消息。

十幾封密令上都寫著一個名字,薑九鍾。

這位身材魁梧的商國皇帝已至花甲,雖年邁,卻依然能夠隱約得見年輕時雄姿勃發的痕跡,想來這位老人年輕時也是個風流人物。

“我殷商密探於夏國五十八人,最終竟然隻傳回區區十八封密令,其上所言竟完全相同,莫非這五十八名密探竟盡皆被夏葵那個老東西給揪出來了嗎?還是說我堂堂殷商,盡是一些酒囊飯袋?!”

書桌前三人皆跪,口稱:“臣等無能,甘願受罰!”

商國皇帝猛的一拍書桌,道:“查!派十二地支密探潛入夏國,將夏國一切動向查明,查不出來,你們三個便提頭來見!”

三人連聲說是,退出禦書房。

商國皇帝沉思片刻,又道:“來人,將皇叔比幹,太師聞仲,吏部侍郎李維,兵部尚書孫曇,大將軍黃虎,丞相吳坤請來!”

禦書房外小太監連忙去給那幾位權傾朝野的大臣傳話。

聽到皇帝的傳訊,幾位商國重臣便立刻向禦書房趕去,不過一刻鍾功夫,便是齊聚禦書房內。

這幾人,便是當今殷商的頂梁柱、定海針,幾人齊聚,所謀之事,也定然是真正的天下大事。

魁梧的商國皇帝坐在書桌後,幾位大臣站在書桌前。

皇帝開口問道:“太師,前往周商談,可有結果?”

鬢發霜白的老太師躬身說道:“周國師說要夏土三地。”

皇帝冷哼道:“好大的胃口,也不怕撐死他周!”

老太師說道:“周有鐵騎五十萬,國土又多與夏國接壤,真要出手對兵夏國,周優勢甚多,不可不防。”

皇帝問道:“皇叔有何見解?”

比老太師還要大一些歲數的皇親國戚開口道:“便暫時答應他周,屆時出兵之日,各憑本事,誰打下的地盤多,也就歸誰。”

丞相吳坤說道:“此言差矣,西周敢這麼說,必有其底氣,何況西周出兵夏國,必定要比我殷商更快,我殷商雖不弱周,但與夏國接壤之處是為險地,易守難攻,即便能打下來,也要折損不少兵力,若繞道而攻,恐怕早已大局已定,為時晚矣。”

皇帝沉思,良久後道:“大將軍可有妙計?”

冷眼看熱鬧的殷商大將軍說道:“臣之計策也不過是以假亂真,且看周夏兩國鷸蚌相爭,做個背後漁翁而已。”

計策誰都能說出來,問題就在於如何去實施。

老太師說道:“此法倒是可行,不過周也並非無能人,難保不會同樣以此計對我。”

殷商大將軍說道:“那就要看看誰更會裝了,兵者詭道也,講究一個出奇製勝,誰先熬不住誰就輸,便看誰的水深了。”

皇帝看了看始終不發一言的兵部尚書與吏部侍郎,問道:“你們兩個,就不準備說兩句嗎?”

兵部尚書一看不能做悶葫蘆了,隻能開口道:“臣以為大將軍的計策可行,若對真要夏國出兵,可以三十萬大軍壓境夏國羅山,暗中可調回二十萬,待周破夏土之後立即出兵北郡,或可將周打殘。”

老皇帝又看向吏部侍郎,這個四十歲的中年人算是殷商朝廷上的年輕人,但出身寒門的他能夠在這個年紀成為殷商朝廷上的支柱,自然有其超凡之處。

來了之後始終沉默的中年人終於開口,說道:“臣以為,可聯合夏國,共滅周!”

此話一出,整個禦書房內都震了一下。

老太師眼中精芒暴漲。

皇叔比幹沉思良久後露出歎服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