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據傳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此搭架采藥、療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為梯,以助攀援”,“架木為屋,以避風雨”,最後“架木為壇,跨鶴升天”。神農炎帝是華夏文明開創者之一,後人將其豐功偉績列陳有八:訓牛以耕,焦尾五弦,積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創農耕,搭架采藥,日中為市,穿井灌溉。為緬懷祖先,頌其偉業,林區人民政府於1997年開始在神農架主峰南麓小當陽興建神農祭壇一座,塑其雕像於群山之中,但見牛首人身的神農氏雙目微閉,似思似眠,神農塑像與千年古樸相擁而立,景致渾宏,氣宇不凡,蔚為壯觀。
神農架人文曆史久遠,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秦漢以來,神農架地區分屬曆朝曆代鄰近州郡縣管轄(僅三國至隋初設綏陽縣),清代隸屬湖北省鄖陽府房縣及宜昌府興山縣。由於這裏穀深林密,交通不便,曆來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貶為廬陵王後,命神農架山脈為“皇界”。清順治、康熙及嘉慶年間,義軍劉體純部及白蓮教軍先後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戰爭時期,賀龍紅三軍在此建立蘇維埃政府。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國家以采伐木材為主要目的著手對神農架進行開發,並於1966年修通貫穿南北的公路。1970年國務院以〔1970〕國發47號文件,批準神農架林區建置,由湖北省直轄,行政地域由房縣、興山、和巴東三縣毗鄰區域劃出,國土麵積3253平方公裏。此後行政隸屬幾經變更,終於於1987年確定直屬省轄至今。
神農架文化遺存眾似繁星,民俗鄉風淳厚質樸。陽日古刹淨蓮寺、九衝佛影天觀廟傳承佛教衣缽,川鄂古鹽道依稀再現南方絲綢之路的繁榮,殘存的木雕、石刻及民間刺繡顯示炎帝後裔五千年的智慧。在此發現並已整理出版的《黑暗傳》被稱為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從而打破西方關於中國沒有自己史詩的百年神話。反映秦巴平民喜怒哀樂的百代民風土家婚俗、打喪鼓、山鑼鼓、打火炮堪稱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神農架不僅是東西南北野生動植物種類的交彙地,而且是華夏民族四大文化種類的交彙地。以神農架為原點,西有秦漢文化,東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神農架是一處文化窪地,各種文化溪流在這裏交融。神農架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構成了神農架絢麗多彩的畫卷,雋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蒼蒼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係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獨特的內陸高山文化使神農架成為當今世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淨土和樂園。
神農架內重巒疊嶂,山高穀深,主峰大神農架即神農頂,海拔3105米,是華中地區最高峰,有‘華中屋脊‘之稱。神農架四季景色各異:春的翠綠、夏的涼爽、秋的絢麗、冬天的神農架更是銀裝素裹,滿樹銀花,雪質尤佳的神農架被譽為***南國滑雪勝地***。
華中屋脊神農架是一座充滿神秘野趣、擁有生物多樣性和諸多難解之謎的綠色寶庫,區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最低海拔398米,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立體小氣候使之成為中國南北植物種類的過渡區域和眾多稀有動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帶。
山中林密穀深,與世隔絕,完好保存著洪荒時代的風光,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神農架列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1995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又將神農架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點”。林區內有板壁岩、大九湖、小當陽、香溪源、天門埡、燕子埡、宋洛河等十幾處風景名勝,還有冷熱洞、冰洞、潮水洞等多處自然奇觀。
相傳上古的神農氏曾經在這裏遍嚐百草,為人民治病,由於山高路險,神農氏就搭架上山采藥,後來百姓為了紀念神農氏,把這裏稱為“神農架”。
神農架素有科學迷宮之稱,除舉世聞名的“野人”之謎外,還有神奇的白化動物,吸引著科學考察人員和海內外遊客。
大家看著玩兒!別當真!這章對下一章有鋪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