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嶽書院(1 / 2)

汨羅江蜿蜒曲折,滔滔不絕,奔騰於湘北群山之間,流至昌江縣西北三十裏時,江麵變闊,風平浪靜,乃得名平江。江邊立著一座山峰,山不高,山名卻大有來曆,名為“魯肅山”,據傳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曾在此山上檢校水軍,因而得名。山下江水悠悠潺潺,山上草樹鬱鬱蔥蔥,

便在這青山秀水之間,有一處小小村落,名喚三陽村。村裏有一條無名小河,乃是汨羅江支流,一座石拱橋橫跨河上,日光照耀下,拱橋橋身與水中倒影連接,如日之圓,加上天上之日、水中日影,便似有三個日頭一般,故名“三陽村”。

三陽村隻有七八十戶人家,什麼張、李、羅、楊,數姓雜居。其中有一家姓淩,是一對夫婦和一個兒子,年前才搬來三陽村。丈夫姓淩名全,妻子戚柔,都是三十歲上下年紀,兒子淩雲,年方五、六歲。夫婦二人一個勤快,一個賢惠,與四鄰相處甚為和睦。

那小淩雲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模樣兒委實招人喜愛,可有一樣讓戚柔頭疼不已。淩雲不是一般的淘氣,更不是一般的膽大,專一喜歡在田間山頭摸爬滾打,哪怕山高水又深,隨處都有他的身影,端的是:可上高山逮鳥獸,敢下深水捉魚鱉。戚柔天天都得給兒子洗那滾滿了泥水草屑的衣服,免不了勸丈夫好好管教。淩雲也已到學齡,淩全便把他送到魯肅山往東二三裏處的天嶽書院。

大唐從開國起便重視文教,朝廷又設立科舉取士,時當開元年間,各地遍設書院。昌江縣地屬江南道嶽州,雖離都城長安遠達數千裏,當地百姓卻也個個知書識禮。汨羅江邊一片河灘小平原上,即有一座書院。書院不大,隻有一位先生和七八個學生,可院門上一幅對聯卻是氣勢磅礴,上聯“天經地緯”,下聯“嶽峙淵渟”,橫額“天嶽書院”,都是方闊如鬥的隸書大字。

那先生姓曾,四十來歲,乃是一個飽學儒生,數年前從外地遷來,在這書院中謀一教席,學生便是村裏鄉民的孩子。那些孩童們因整日價屁顛屁顛地跟淩雲瘋玩,經常有遲到甚至逃課者,曾先生因此而早聞淩雲“大名”。

淩雲貪玩愛動,要像其他孩童那樣安靜地坐著背書寫字,他壓根兒就做不到,隻因拗不過父親,隻好勉強來到書院上學。這一來,村裏的田間地頭固然沒了他活蹦亂跳的身影,那書院裏卻多了個上課瞌睡、下課折騰的搗蛋鬼。

那曾先生卻非一般的迂腐儒生,把淩雲的搗蛋言行看在眼裏,卻也不惱。如此忽忽已過半年,淩雲雖成日價玩鬧,但憑著其聰慧,卻也認得了不少字,學到了些之乎者也。

一日晚上,月白風清,曾先生獨步書院庭中,忽然有所驚覺,隻聽見一陣淩亂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到書院門口停了下來,接著便響起急驟的拍門聲,一個孩子大聲叫道:“先生,開門!先生,開門!”帶著哭腔,正是淩雲的聲音。

曾先生急忙打開院門,隻見門外月光下站立兩人,一人是淩雲,另一人是個少婦,披頭散發,正是淩雲之母戚柔。戚柔左手提一口長劍,右手捂著左肩,手指間滲出絲絲鮮血,忍著傷痛襝衽一禮,說道:“我們夫婦遭仇敵追殺,拜托先生幫忙照看雲兒。”

淩雲搖頭道:“不,我要跟爹和娘一起打壞人。”戚柔柔聲道:“好孩子,聽話,今晚呆在先生家裏,明日就來接你。”衝曾先生又施了一禮,道:“先生,拜托了。”曾先生點頭道:“放心吧,我一定照顧好雲兒。”戚柔不再說話,轉身匆匆而去,但見她身形好快,轉眼間便消失在月光下。

曾先生道:“雲兒,進去吧。”淩雲說聲:“不!”轉身便跑。曾先生反應極快,一步跨出便已拉住淩雲。淩雲掙了幾下,可曾先生的手猶如鐵箍一樣,根本就掙不脫,不由小嘴一撇,便要哭出聲來,說道:“壞人有五、六個,爹和娘都受傷了,我要去幫他們。”曾先生道:“你不怕死?”淩雲道:“怕也要去!”

曾先生心中也正有許多疑問:淩全夫婦平日老實本分,卻是深藏不露的武林人物,還有仇家追殺;尤其蹊蹺的是,淩全夫婦麵臨生死關頭,又怎會將兒子委托給自己這樣的文弱書生?又聽淩雲既說“怕死”,又說“要去”,說得頗為真切,便道:“好,你答應我一個條件,我就帶你一起去。”

淩雲大喜:“真的?”曾先生道:“不管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你都不許動也不許出聲。你能保證做到,我就帶你去。”淩雲想了想,點頭說道:“好,我保證做到!”

曾先生關好院門,左手將淩雲挾在懷裏,足尖輕點,便已躥出數丈。淩雲大為驚奇,失聲叫道:“先生,你……”猛想起方才的保證,急忙伸手按住自己的小嘴。淩雲睜大了雙眼,隻見路旁的屋舍草樹飛快地向後急速閃退,曾先生足不點地,猶如在路上草間滑行般如箭前行,比起母親帶他來時不知快了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