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人格及其評估(3)(1 / 3)

情境壓力測驗是特別設計一種情境,使被試自省並麵臨情境上的壓力,然後由主試觀察、記錄被試是如何應付的,從而了解他的人格特質。

這種測驗重視分析、實驗和控製程序,具有科學性,得到的結果也比較精確,而且比較令人信服。但由於研究隻重視現實因素,忽略了個體行為經驗與遺傳因素,因此也受到了批評。

5.自我概念測驗

在人格理論中,“自我概念”是“自我論”的中心。在測量自我概念時,不僅要了解個人對自己的看法,還要了解個人的“自我接受”和“自尊”的程度,比較“現實我”“社會我”以及“理想我”三者之間的關係。目前,心理學家最常用的是下麵兩種方法。

(1)形容詞列表法

形容詞列表法是一種很便利的方法。主試先準備一份描述人格特質的形容詞表,如友善的、有野心的、羞怯的、緊張的等等,讓被試從表中列舉的形容詞中選出符合自己真實情況的詞語,然後由主試分析、判斷被試對自己的評價情況。由於形容詞的意義容易帶有社會褒貶的性質,也就是說具有社會期望性,被試為維護個人自尊,可能不誠實作答。

(2)Q分類法

Q分類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遜創立的一種測驗,以後被廣泛應用於研究自我觀念、人格適應、身心健康等方麵。這種方法是給被試看很多張(如100張)描述人格詞語的卡片,要求被試按卡片上詞語所描述的人格特質與自己進行對照,並分成一到九個等級。根據所排列的描述與適合程度可以測量自我概念。此外,這個方法也可用來鑒別人格特質的個別差異。

(第二節氣質

氣質是先天的,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雖有不同種類,但本身並無好壞,優劣之分。人們對不同的氣質既不應抱有偏見,也不要去試圖加以改變。

一、氣質的內涵與特征

1.什麼是氣質

人們通常所說的氣質指的是一個人的風度和格調,心理學中的氣質概念與此不同。現代心理學教科書一般把它定義為個人心理活動的穩定的動力特征,也就是人生而具有的“脾氣”、“秉性”或“性情”.

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力特征。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是指心理過程的強度(例如,情緒體驗的強度、意誌力的強度)、速度與穩定性(例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特點(有的人傾向於外部事物,從外界獲得新印象;有的人傾向於內心世界,經常體驗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方麵在行為上的表現。氣質特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突出地表現在情感和行為過程中。這些特征不是表現在一時一事的,而是在許多情況下都會表現出來的一貫性特征。

2.氣質的特征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氣質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染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氣質具有三種特征。

(1)氣質具有天賦性

人的氣質主要是由先天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決定的,因而具有天賦性。對新生兒的研究表明,人一出生就表現出不同的氣質特征,例如有的嬰兒易哭、愛笑、手腳動作多,有的則相反;同樣是哭,有的頻率高、強度大等。另外,還有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氣質在其出世前的幾個月就有明顯表現。此外,對同卵雙生子的氣質類型測定表明,他們的氣質類型非常接近甚至相同,這也證明氣質類型特征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2)氣質的穩定性

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與人的心理活動的內容、動機無關,也就是說氣質特點一般不受個人活動的目的、動機和內容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俗語所說的“稟性難移”,就是指氣質的穩定、不易改變的特點。例如,一個情緒穩定而內向的學生,即使是在很熟悉的環境裏和很熱鬧的場麵中,仍然會表現出不愛出風頭、穩重內斂的特點。

(3)氣質的可塑性

在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人的氣質還是可以改變的。實踐證明,遺傳對氣質的影響有隨人的年齡增長而減弱的趨勢,而環境對氣質的影響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大的趨勢。因此,氣質是具有可塑性的。

二、氣質學說

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氣質?造成氣質差異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出現了關於氣質的種種學說。

1.體液說

如前節所述,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氣質的體液說。他認為人體內有4種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根據這4種體液哪一種占優勢,把人劃分為不同的氣質類型。他還認為,如果這4種體液配合恰當,身體就健康,配合不當,身體便生病。

到公元2世紀,羅馬醫生蓋倫在體液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氣質這個概念,並把人的氣質劃分為13種類型,後經整理最後概括為四種氣質類型。血液占優勢的為多血質,粘液占優勢的為粘液質;黃膽汁占優勢的為膽汁質,黑膽汁占優勢的為抑鬱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