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孩子的心理危機
孩子是一麵鏡子,他們用眼睛注視著社會的每個角落,模仿著身邊每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言行舉止,然後把自己當道具,將一個又一個社會故事濃縮、概括,並表演出來。今天,當醫生告訴我們上海有11——18%的孩子有心理疾病時,整個社會是否該靜下心來,聽聽他們的故事,仔細看一看在這些“鏡子”裏有沒有我們的影子……
外來務工者子女心理失衡
案例:他為什麼打同學?
小強的父母從安徽來到上海,辛勤工作了幾年,終於在上海站住了腳。為了讓小強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倆沒有讓小強去上民工子弟學校,而是將他千方百計送進了一所本地小學。沒想到,小強讀到二年級時,就開始與同學們頻繁打架。老師建議小強父母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父母倆愣住了,在安徽他們從沒有聽說過這種醫生,更不知道小強為什麼得了這種怪病?
直到進入了心理治療室,父母方恍然大悟。小強一口氣問了醫生一大堆問題:為什麼我在路邊的小房子裏,同學們都能住高房子?為什麼我爸爸和同學爸爸都是在上班,我爸爸賺的錢卻很少?為什麼同學們都要叫我“民工”?為什麼他們不到我家去玩,也不請我到他們家去玩?我到底和他們有什麼不一樣?反正,我現在看到上海同學高興,就想打他們!
案例:她跟著媽媽倒車票
芳芳5歲,從江蘇來,可她卻是個讓媽媽頭痛的姑娘,她幾乎每天都在撒謊。媽媽帶著她去看病,醫生的第一個問題卻是:“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在火車站做車票生意的。”媽媽有點心虛地回答著。醫生將媽媽請了出去,獨自與芳芳交談,卻發現芳芳對媽媽的工作非常驕傲。“我媽媽每天都在火車站賣車票,我是幫手,會抬價。現在,我一個人就可以把50元的票賣給人家80元。”“賣票很簡單的,我隻要小聲說話,然後騙騙他們,就可以了。”“我現在幫家裏賺了很多錢……”
當醫生將這些話轉告母親時,這位母親語塞了,過了一會兒,她說:“我們也是為了生存,沒有辦法呀!”
醫生評述:1985年外地患兒約占全年患兒的7.0%,自1994年外地患兒呈增加趨勢,1997年以後增長最快,從1999年起,這一比例超過了10%,近年更高達12%,是1986年的4倍。外來務工者的子女由於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成年人群體之間的文化、觀念衝突,讓孩子生長在一個不平等的心理環境中。此外,一部分外來務工者生存環境惡劣,孩子耳濡目染,如不及時引導,小問題將成為大麻煩、大隱患。
物質成癮
案例:她拿著啤酒瓶看病
11歲的慧慧第一次進心理谘詢中心時,手上端著一瓶啤酒,反戴帽,穿背心寬腿褲,一副Hiphoper(嘻哈一族)的打扮。父親跟著她後麵,手裏也捧著3瓶啤酒。與醫生麵對麵坐下後,慧慧的第一句話是:“醫生,你喝不喝酒?”
慧慧愛酒的理由一開始很簡單,她和兩個女同學都迷上了一個歌星,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這位歌星,她們就會聚在一起慶祝,酒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內容。喝著喝著,她們發現有一群男生和她們一樣愛喝酒,於是兩個團體合二為一,經常聚會。時間一長,他們開始尋找刺激,由男孩將小區內的寵物犬誘出,然後大家集體虐打狗,聽狗的慘叫。慧慧一步步偏離正軌,結夥、虐畜,她正離犯罪越來越近。父母看不下去了,逼著她看醫生,慧慧的交換條件就是買5瓶啤酒,到谘詢中心時,慧慧已經幹了一瓶。
案例:1歲的網蟲
誰都不敢相信,今年才1歲的剛剛,卻是上海最小的“網蟲”。他剛學會叫“爸爸、媽媽”,他一個字也不識,卻每天至少有兩個小時泡在電腦前麵。在他的世界裏,小手隻要碰一碰鼠標,就會有新的圖畫出現,電腦裏的東西總是在變,五顏六色,特別新奇。年輕的父母看不下去了,強行將電腦關上,剛剛就哭鬧不停。不得已,他們向醫生求救了。經過詢問,醫生發現,原來剛剛的爸爸就是一個電腦成癮的人,剛剛一生下來,爸爸就把他抱在膝蓋上,看著他上網、玩遊戲。時間一久,剛剛就“遺傳”了爸爸的電腦癮,產生了依賴性,成了一個小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