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1 / 2)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一位學生說,以前他很願意幫助別人,心理上也很坦然。但上思想政治課老師說一個人要具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情操,並舉了大學生張華舍命救人的例子,此後他反而很迷惑了。當他再看到別人有困難時,他想到的卻是:該不該幫?怎樣幫不算自私?怎樣才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什麼時候要舍生忘死?他被這些不該有的問題纏住了。

某大學一男一女兩位一年級的學生,因為搶一個位置而互相揮巴掌,矛盾不斷激化,引發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衝突,誰做工作都不見效,最後鬧到了學校。一些老師和同學說,哪一方忍讓一點,事情都可以圓滿解決。

思想政治工作的指揮棒究竟為什麼不像以前那麼靈了?陳建華教授認為,除了教育手段落後的原因外,還存在幾個認識偏差。

大學思想教育的幾個偏差

(一)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政治問題。

陳建華教授認為,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明顯上升的趨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內容需要上升到一定高度,但同時應該多從人的發展和人性的角度來開展。關起門來進行思想教育,一旦學生步入現實生活,心理就會產生較大起伏。應該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決定大學生受思想教育的內容。

她認為,應該正確區分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大學生處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的關鍵時期,很多問題不是思想問題、道德問題,而是認知問題、心理問題,重點應放在如何引導上。將心理困惑、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處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誤區,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出現負麵效應。

(二)思想政治工作上“空對空”認識的偏差。

受市場經濟和長期以來片麵強調“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部分領導幹部和教師對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視為“救火”或“求穩”;有的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耍嘴皮,空對空”,不需投入,無須建設;有的對思想政治工作不否認重要性,不穩定時也感到需要,但形勢一好,又覺得可以不要。由於認識上存在偏差,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以文件落實文件,用會議落實會議”的現象,繼而出現“有些人幹、有些人看、有些人怨”的狀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學分製的實施,學生自由選課,相當一部分教師片麵強調學生智育,忽視或放棄教學過程中的“育人”工作;學生按學校的規定修完德育課程,也隻是為了獲得學分,而不是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角度去塑造自己,嚴重影響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易,難以產生實際效果。

(三)教育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偏差。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高校思想教育的超前性偏差表現在:一是教育內容上缺乏連貫性、完整性和係統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二是在教育的方式上,重形式、輕內容,重灌輸、輕疏導,重言教、輕身教,不能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工作方法呆板、陳舊、單一,改革創新不多,信息不靈,手段落後,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文件發了,工作布置了,活動搞了,效果就不管了”的現象。三是在教育的對象上,重視學生黨員的發展和學生幹部的培養教育工作,而忽視中間層學生的教育,尤其是對後進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缺乏力度。四是“兩課”注重理論性,忽視時間性、針對性,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有的學生說:“老師好像生活在理想社會裏,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台上講得頭頭是道,台下聽得沒有味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等與形勢發展的要求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