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兒童恐懼症
“我沒有假期。”這是某中學初三學生李剛就筆者關於寒假安排的回答。我們在李剛的寒假作息時間表上找到了答案:每天早晨6點半起床,讀半小時英語,洗漱、吃飯。每周一、三、五上午參加電腦培訓班;每周二、四上午參加英語口語補習班;每周六、周日上午小提琴班上課。中午午睡1小時,每天下午複習數、理、化,做作業。晚7點到9點半,讀半小時英語,練兩小時琴。
若全照這個時間表進行,李剛這個假期比上學還要累幾分。李剛的母親無奈地說,孩子明年就要考高中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孩子辛苦,家長更累。在城建公司工作的劉國強對此頗有感觸。每周六上午,他都要送女兒去少年宮學畫,女兒上課,他站在操場上等著。中午接女兒回家吃飯,下午還要帶女兒去學電子琴。學琴時,他可就不能輕閑地等待了,要和女兒一起在課堂上學五線譜、練指法,回家之後督促、監督孩子練琴。平時還要負責幫女兒複習功課、檢查作業,每提及作父親的滋味,曾經愛好寫詩的劉國強說:“怎一個‘累’字講得!”
據報載,目前美國兒童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超過兩個半小時,而我國兒童每天屬於自己的時間才68分鍾。更有甚者,北京市東城區師範學校的王斌老師對本市15個區縣140所中學的440名學生問卷調查發現,76.4%的學生睡眠不足。一位家長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段令人痛心的經曆:她的女兒自小喜愛音樂,一聽到優美的樂曲就會禁不住地隨著樂曲的旋律哼唱。為了培養孩子,她買了鋼琴,還請了音樂老師到家中授課。學琴的孩子無童年,孩子每天都得在家長督促下練上近兩個小時。漸漸地孩子煩了,她就手持小棍親自督戰,彈錯了,就是不輕不重的一下。後來孩子發展到一練琴就緊張,越出錯越挨訓,越挨訓越出錯,似乎是進入了惡性循環。音樂老師婉轉地勸她別要求太嚴,她認為是老師不負責任,於是管束更嚴了。終於有一天,已經學琴3年的女兒對著鋼琴又哭又笑,經過心理醫生的診治,她才知道女兒得了恐懼症……如今,鋼琴被置於她們夫婦臥室的一角,她和先生誰也不願再和女兒提到鋼琴。
像這種事例當然是極個別的,但是目前已有不少專家呼籲:當心兒童恐懼症。這,應該引起廣大家長的重視,畢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為重要的。一位旅美華人曾撰文稱:中國孩子到國外學習、生活時,大都發現,自己的書本知識高於同齡的外國孩子,而動手能力、對自然的認知程度則明顯處於弱勢。學習好可以說是勤奮的結果,而動手能力弱則是埋首書本的“副產品”。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在有可能的條件下,帶孩子去親近自然,看看藍天白雲、彩霞落日;給孩子一些時間,不帶學習任務地聽音樂、看電影、參觀美術展;還可以放鬆一下,家長、孩子一起猜謎語、唱卡拉OK、登山遠足、家庭聚會……再次提醒各位家長,給孩子自由選擇愛好的權利,給孩子一些能自己掌握的時間,讓孩子過一個相對輕鬆的寒假,這是對孩子身心發展都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