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少年對家庭生活的認知和感受(1 / 2)

台灣青少年對家庭生活的認知和感受

12歲-18歲的孩子是介乎與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人生過渡期。他們對家庭生活與自身成長的感受如何?他們對父母的管教認同嗎?他們對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的心理反應如何?在最近的一次社會學研討會上,本報編輯獲得了台灣文化大學郭靜晃教授的一份調查研究報告--《台灣青少年對家庭生活認知與感受之分析》,調查對象是台灣東、南、中、北部地區和其他地區的12歲-18歲的3500名少年。這是從孩子的角度來審視大人的家庭教育的材料,或許對我們有些啟發。

●父母對少年期望最大的是升學

●少年認為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

受訪者表示最常向同儕或朋友學習思想行為,占62.1%,其次為向父母學習,占45.5%,再其次為向師長學習(26.2%)及向影歌星偶像學習(22.4%),其餘學習對象皆在二成以下。少年的父母及家人對少年未來最大的期許是繼續升學(51.0%),其次為依少年自己的意願發展(18.4%)及習得一技之長(17.0%);少年覺得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38.0%)和同儕、朋友(34.1%),其次為父母(15.8%),覺得手足、師長、親戚長輩、專業輔導人員了解自己的皆在一成以下。

●1/3的少年認為能與家人相處融洽互相支持

●1/3的少年感覺與家人很難說出內心感受

受訪者覺得家人能彼此相互扶持、能彼此相處融洽的各占33.7%、30.6%,覺得家人很容易發脾氣的有23.3%,覺得家人能一起從事家庭活動的有22.7%,覺得家人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的有22.6%;覺得與家人很難自在地說出心中的感受的有32.1%,覺得家人很難彼此說出個人的困難或問題的有21.0%,覺得與家人很難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的有20.4%,覺得家人很難對解決家庭問題的方法感到滿意的有16.2%,覺得家人很難彼此相處融洽的有15.5%,覺得很難一起從事家庭活動的有15.5%。

●16.7%的少年認為家中常打人的是父親

●31.9%的少年認為家中常罵人的是母親

受訪少年覺得家中最常打人的是父親(16.7%),其次為母親(10.6%)或自己(10.0%),再其次為兄弟姐妹,各占5%-7%,而47.6%的少年家中並沒有人常毆打人;受訪者覺得家人最常毆打人的原因依序為覺得對方不講理(18.3%)、大男人主義(16.7%)、在家沒有別人比他凶(12.8%)、被寵壞(10.9%)、從小就有樣學樣(9.0%)、從小就被打大的(7.0%)、覺得被人看不起(6.8%)等。少年覺得在家裏最常罵人的是母親(31.9%)、父親(30.0%),其次為自己(14.5%),兄弟姐妹常罵人的比例各在7%-10%;而最常罵人的原因依序是覺得對方不講理(26.4%)、在家沒有比他凶的人(16.7%)、大男人主義(15.5%)、被寵壞(9.8%)、從小有樣學樣(8.8%)、及生性多疑(8.3%)等。

●父親和子女的衝突大多在課業上

●母親和子女的衝突大多在生活習慣上

少年認為父親的管教方式大多以尊重少年的民主方式為主,放任式之管教次之,如"會和我討論後再作決定"(46.8%)、"會以我的意見為主"(25.6%),較權威的管教方式較少,如"總是強迫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占13.1%;而母親的管教方式大致和父親相同,"會和我討論後再作決定"占54.5%、"會以我的意見為主"占27.4%、"總是強迫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占10.8%。

調查表明:少年會和父親與母親發生意見不一致的事件大多為"課業與升學問題"(30.3%,25.4%)、"生活習慣"(25.9%,29.0%)和"交友人際問題"(15.7%,17.5%),由資料可看出父親較易在課業上與子女發生衝突,其次為生活習慣及交友人際問題;而母親較易與子女因生活習慣起衝突為最多,其次為課業及升學問題和交友及人際問題而起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