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見有利可圖,便利用手裏的關係和錢財,對周邊店鋪展開了收購,並開始擴造惠賓樓。
第二,擴大市場占有率,多開幾家分店。她每天帶著宛雲漪在京城閑逛,同時有意識地留意京城各個地段的交通,人流,租金各方麵因素,以便作為分店選址的參考。
王海隻有在這個問題上才發揮了作用,他在京城開酒樓這麼久,當然知道在哪個地段開酒樓最好,他一下子給餘凡列舉了幾個地點,都很符合餘凡的心意。
這樣看來,王海也並非一無是處。隻是開分店需要大量的資金,單憑惠賓樓現在的收入,不可能一下子籌到那麼多錢。因此開分店的事隻能慢慢來。
第三,增添惠賓樓的品牌形象。除了做好飯菜這些本職的工作,餘凡還叫王海給窮苦人家免費施粥派饅頭,做些慈善之事。
王海一開始死活不肯幹,因為做善事那等於拿自己的錢給別人用,像王海這麼整天想賺別人的錢的當然不會幹這種傻事啦。
但在餘凡的威脅下,王海不得不妥協,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免費施粥派饅頭。惠賓樓做善事這舉動,不僅在民間得到了讚揚,連官方都表彰惠賓樓給人們作出了表率,是京城的良心。
王海王大老板的稱呼又變成了王大善人。惠賓樓的名氣也跟著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好。這就是餘凡口裏的“慈善經濟”,在餘凡看來,慈善是一種投資,它給惠賓樓增加的品牌價值是用金錢衡量的。王海可不懂這些,他隻以為生意越來越好,是蒼天有眼,好人有好報罷了。
惠賓樓在餘凡的運籌帷幄下,按部就班地發展,一個月下來,不管是名氣,還是收入,都隱隱約約有趕超“宴歸來”,成為京城第一酒樓的趨勢。惠賓樓倒是歡喜,宴歸來卻開始發愁了。
宴歸來酒樓,位於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地段,是京城最大的酒樓,以菜式豐富,口味宜人,服務周到而著稱,也一直把京城第一酒樓的稱號牢牢地握在手裏,這次惠賓樓的迅猛崛起,對它京城第一酒樓的地位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宴歸來酒樓的某個房間裏,老板李華仁正在聽著幾個主管對酒樓上一個月經營情況的總結,主管們報喜不報憂,對做得好的事情大放厥詞,大肆讚揚,對做得不夠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輕輕帶過。最後的總結是問題是存在的,但成績是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