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代宦官的人數以明朝為最多,號稱10萬。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腫的太監機構,並製定了一套管理製度即宮規宮法,將明崇禎末年的9萬多太監,削減為9000人。清朝太監的等級極其嚴格,清朝宮廷內設有管理太監的機構稱“敬事房”,又謂“宮殿監辦事處”。規定在督領侍下麵,有大總管、副總管、帶班首領、禦前太監、殿上太監、一般太監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之分。發展至清代末期,太監等級更加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如此層層節製,一級管一級,一級壓一級,統治得非常嚴密。
暫且猜測一下,三國時期各路諸侯,對平起平坐的諸侯們,見麵的時候,都稱之為公,三國初期,董卓入朝,禍亂朝廷,大將軍袁紹,奉旨討賊,要天下群雄共伐之,當時的劉備字玄德,領兩人前去會盟,就是張飛和關羽,但是到了會盟之地的大營外麵的時候,守門見劉備隻帶兩人前來會盟,就嘲笑說道:“你隻帶兩個人,怎麼會盟,今天來的各路諸侯,最少的也領兵一萬五千人。你區區三人還是自行散去吧。”
劉備不禁大怒斥罵守衛,但是守衛理也不理,這個是剛巧曹操,來了,他領了很多的兵馬,那個侍衛一見曹操就喊道曹將軍。劉備則是喊道:“曹公。”那個時候,公是對德高望重,或者有著豐功偉績的男人的稱呼,稱之為公,但是太監作為這麼一個而特殊的群體,就不能稱之為公,因為從生理方麵,他們已經不能夠算作為男人了,所以自此後麵再加一公,是為尊稱,稱之為公公。
曆史上最為著名的太監莫過於魏忠賢了,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後,開始平步青雲,拉開了中國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一時廠衛之毒流滿天下,一大批不滿魏忠賢的官員士子慘死獄中;一大批無恥之徒都先後阿附於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處為他修建生祠,耗費民財數千萬。他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隻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禎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徹底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