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馬爾巴羅公爵的子孫(1 / 3)

一 馬爾巴羅公爵的子孫

每當提起溫斯頓·丘吉爾這個響亮的名字時,我們立即想起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巨大勝利的英國首相,是和羅斯福、斯大林同為“三巨頭”而矗立在世界史冊上的曆史偉人。其實,早在十七世紀的英國,也有一位名叫溫斯頓·丘吉爾的人,他是本書主人公的同姓名祖先。

這位溫斯頓·丘吉爾(1620—1688)生活的時代,正值英國資產階級剛剛登上世界曆史舞台,向封建貴族的專製統治發起了強有力的進攻。克倫威爾的“鐵騎軍”和新模範軍,同國王的保皇黨軍隊,進行著殊死的戰鬥。而並非貴族的溫斯頓·丘吉爾,在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卻站在貴族一邊,拿起武器為國王查理一世同克倫威爾的軍隊打仗。

1643年5月,在戰事間歇,已升為騎兵上尉的溫斯頓·丘吉爾,回到家鄉與戀人伊麗莎白·德雷克完婚。有意思的是,德雷克家在政治立場上恰恰與溫斯頓·丘吉爾相反,站在了克倫威爾一邊。但他們與丘吉爾家同樣認為,政治上的分歧不應影響兩家之間的婚姻關係。這種情況在當時的英國也並不少見。

克倫威爾代表了曆史的進步勢力,而曆史的進步是無法阻擋的。1649年,查理一世被克倫威爾控製下的國會判處了死刑,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背運的保皇黨軍官溫斯頓·丘吉爾隻好帶著傷解甲歸田,並且受到了勝利者的懲罰,被迫繳付446英鎊8先令罰款。這在當時幾乎可說是一筆巨款,丘吉爾家因此而破產了,他隻好跟著妻子住進了德雷克莊園。在這裏,丘吉爾上尉埋頭從事皇家政權淵源演變的研究,在此中寄托自己複辟君主製的企盼,希冀有朝一日會時來運轉。

溫斯頓·丘吉爾的期待並非是一廂情願。1660年,查理二世從多維爾登陸,在英國複辟了君主製。溫斯頓·丘吉爾立即帶著自己花了十多年時間撰寫而成的皇族家譜學手稿前往倫敦,以謀求出路。他對英國王室的忠貞不渝終獲報償:他被選為議員,在赴愛爾蘭一度出任收益頗豐的地方官之後,他被召回國為英王室掌管財產。雖然在英國著名曆史學家麥考利眼裏,他是一個“一直閑居白廳的窮困潦倒、渺小可憐的騎士,由於他發表一部歌頌君主製和君主的索然無味、矯揉造作、早已被人遺忘的書而被人嘲笑”,但無庸置疑的是,正是這位英國一代名相的同名祖先,為丘吉爾家族的貴族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查理二世封溫斯頓·丘吉爾為爵士,並賦予他持有自己族徽的權力。他為丘吉爾家族選擇的族徽“忠誠,然而卻不走運”,至今仍是該家族的座右銘。

溫斯頓·丘吉爾與伊麗莎白·德雷克一共生了十二個子女,其中七個夭折,其餘的則都十分健壯且聰明能幹。其中尤以女兒阿拉貝勒和兒子約翰·丘吉爾最為出色。把丘吉爾家族帶入貴族行列的,正是這位約翰·丘吉爾。

1 馬爾巴羅公爵

約翰·丘吉爾(1650—1722)與自己的祖父、多塞特郡的法律家、鐵杆保皇派亦即丘吉爾家族有史可考的第一代祖先老約翰·丘吉爾同名。由於溫斯頓·丘吉爾與王室的密切關係,他的兒子約翰被安插到宮中,充當國王查理二世的聽差;約翰的妹妹阿拉貝勒則在約克公爵夫人身邊找了個差事,並作了她丈夫亦即國王的弟弟、後來成為英王詹姆斯二世的約克公爵的情婦,為約克公爵生了兒子菲茨詹姆斯。依靠阿拉貝勒與約克公爵的親密關係,約翰·丘吉爾在上流社會倍受青睞。後來,由於英國國內政治鬥爭激化,在國王的勸告下,約克公爵出奔荷蘭。此時已晉升為英軍上尉的約翰·丘吉爾,便成為深受約克公爵信賴的副官,隨同約克公爵去荷蘭政治避難。

查理二世在與國會攤牌時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勝利。他宣布解散國會;而議員們則目瞪口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便順從了。約克公爵於1682年5月從流亡地回到了英國。隨同回國的約翰·丘吉爾自此後便順風順水,青雲直上。他憑籍自己同王室的關係以及聰明的大腦、英俊的外貌,努力在宮廷中活動,取悅於頗有權勢的貴婦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得到了不少好處。有的傳記作者把他描述成一個野心勃勃、高傲而聰明的家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慣會見風使舵,投機鑽營,甚至使用陰謀,即使背信棄義也在所不惜。他在公爵府中遇上了一位頗受公爵愛女安妮公主寵信的宮女莎拉·傑寧斯,兩人氣味相投,很快結為夫妻。

約克公爵於1685年繼位,是為詹姆斯二世。覬覦王位的前國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斯公爵不甘失敗而起兵討伐“篡位者”,為約翰·丘吉爾的飛黃騰達提供了曆史性機遇。丘吉爾勳爵率領著皇家騎兵和一個團的龍騎兵,投入了鎮壓叛亂的戰爭。在戰鬥中,約翰·丘吉爾展現了他的過人才能,他驍勇善戰,指揮得當,打了不少勝仗,最終擊潰了蒙默斯公爵的叛軍。公爵本人也被捕獲,繼而被送上了斷頭台。由於輝煌的戰功,約翰·丘吉爾被擢升為少將,又被封為男爵,從此上升到了貴族階層。

但是就在三年之後發生的教派之爭的“光榮革命”中,信奉新教的約翰·丘吉爾便站在了詹姆斯二世的對立麵,轉而支持被國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迎請來的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當時,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企圖借助法國的力量,在英國恢複天主教會和封建專製統治,與國會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國會便借助信奉新教的奧倫治親王,即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帶兵討伐國王。時運不濟的詹姆斯二世眾叛親離,許多人帶領部下投向威廉三世。當時,由於親信們的提醒,詹姆斯二世已經考慮要逮捕約翰·丘吉爾。十分警覺的約翰便在11月23日夜晚率領大約四百名軍官和騎兵,逃離了皇家軍隊的營地,投入了新教陣營。威廉三世的軍隊得到了普遍支持,在向倫敦挺進的征途上節節勝利,終於將詹姆斯二世趕下王位並逼其逃往法國。第二年即1689年,國會宣布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瑪麗二世為英國國王和女王。同時,國會通過了限製王權、擴大資產階級權力的憲法性文件《權利法案》,從此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製。由於這次政變沒有釀成大規模內戰,所以史稱“不流血革命”或“光榮革命”。

威廉三世於1689年加冕時,封約翰·丘吉爾為馬爾巴羅伯爵。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因無子嗣,便由安妮公主繼位為英國女王。曆來頗受安妮寵信的約翰·丘吉爾與莎拉·傑寧斯夫婦更是春風得意,官運亨通。約翰·丘吉爾立即被安妮女王任命為國內外軍隊的總司令,並很快奔赴荷蘭,又作為荷蘭軍隊代理總司令,指揮英、荷、德諸國“強大聯盟”的聯軍進行馬斯河戰役,迫使法軍撤退,使戰局轉危為安,直至取得勝利。當他回到英格蘭之後,馬上被封為馬爾巴羅公爵,成為英國政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

1703年,馬爾巴羅重返歐洲大陸指揮“強大聯盟”聯軍進行大陸戰爭,並於次年在布倫海姆取得了輝煌的根本性勝利。馬爾巴羅因這次輝煌勝利而得到了安妮女王的巨額賞賜,女王賜給他伍德斯托克地區封地數千英畝,賞金50萬英鎊,為他修建豪華的宮殿。為紀念馬爾巴羅公爵的豐功偉績,這座據說比皇宮還漂亮的精美華麗的宮殿被命名為布倫海姆宮。此外,德國皇帝賜予馬爾巴羅公爵“羅馬帝國公”的稱號,直到今天,馬爾巴羅公爵的子孫還可以享用這個稱號。

布倫海姆大捷之後的若幹年裏,馬爾巴羅仍多次率領“強大聯盟”聯軍對法作戰,先後又取得了拉米伊、奧德納德和莫拉克等戰役的重大勝利。“他統帥‘強大聯盟’的軍隊轉戰十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在戰爭史上實為空前之奇觀。”

在本書主人公丘吉爾眼裏,其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是一位令人崇敬的曆史偉人;丘吉爾對他身上所具有品性和才能的讚美幾乎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他在1933年開始寫作的《馬爾巴羅傳·他的生平和時代》一書中,用濃墨重彩為馬爾巴羅公爵的曆史功績和高大形象作了充分的展示和描繪,力圖在讀者麵前為自己的祖先樹立一座豐碑。

可以肯定地說,第一代馬爾巴羅公爵對丘吉爾的一生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對於丘吉爾成長為英國一代名相具有關鍵性作用。他的品性和行為成為丘吉爾的楷式,他的豐功偉績成為丘吉爾的奮鬥目標,他在英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育了丘吉爾對祖國、對曆史的沉重責任感。

馬爾巴羅公爵的晚景較為淒慘,在長期遭受因中風引起的癱瘓折磨後,他於1722年在布倫海姆的家中病逝。

2 傑出,然而卻不走運

馬爾巴羅公爵的後世子孫們在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這段時間裏,再也沒能為他們的族徽增添任何光彩。他們既無驕人的功業,亦未獲得任何榮譽,隻不過為了維護公爵的尊嚴和排場,毫不吝嗇地揮霍著約翰·丘吉爾積攢的大筆財富。

當年約翰·丘吉爾和莎拉·傑寧斯在英國宮廷中都有較高地位,每年的收益也相當可觀。他倆每年可得到64325英鎊的薪俸,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約翰受封馬爾巴羅公爵之後,每年又可以得到5000英鎊的俸祿,加上幾次大捷之後國王給予的巨額賞賜,丘吉爾一家已擁有巨大的財產和大量珍寶。但是經過幾代人的消耗之後,丘吉爾家族的經濟狀況已日見困窘。丘吉爾的祖父由於子女眾多而負擔沉重,窘迫的經濟狀況不僅使他養成了拘謹、吝嗇的性格,也逼著他開始變賣家產。

倫道夫·丘吉爾生於1849年,是馬爾巴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也是本書主人公丘吉爾的父親。按照英國法律,馬爾巴羅公爵的爵位和領地應由其長兄喬治·丘吉爾繼承,倫道夫自己隻能在政界、軍隊、殖民地行政當局或者宗教界尋求出路。倫道夫在牛津大學畢業之後,決定向政界尋求發展。

在進入政界之前,1873年8月,倫道夫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美國百萬富翁倫納德·傑羅姆的女兒珍妮。兩人一見鍾情,很快便確定了婚姻關係。

珍妮的父親倫納德·傑羅姆是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早年幹過外交工作,曾任美國駐的裏雅斯特領事。以後轉而從商,成為《紐約時報》的老板之一,同時還做房地產生意。對於珍妮和倫道夫的婚姻,他一開始並不十分滿意,因為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麵,美國人與英國人的觀念格格不入。但由於當事人雙方的堅持,他最終不僅同意了婚事,而且還答應每年提供2000英鎊給女兒、女婿補貼生活。

馬爾巴羅公爵七世開始時也不同意兒子倫道夫的選擇;出於門第方麵的考慮,娶一個美國平民的女兒為媳,是不符合貴族的傳統和身份的。在英國王室以外的貴族中,僅有20個公爵爵位,馬爾巴羅公爵按封爵次序名列第十。因而公爵夫婦很注重自己僅次於王室的尊崇地位和榮耀聲望。由於兒子的堅持,公爵最終還是同意了這門婚事,但同時他提出一個條件,倫道夫必須進入議會之後才能舉行婚禮。

1874年初,剛滿24歲的倫道夫·丘吉爾勳爵,作為由他的家族所控製的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選區的代表,經他父親的舉薦競選議員獲勝。同年4月中旬,倫道夫勳爵與珍妮·傑羅姆在巴黎英國駐法大使館中舉行了婚禮。婚後六周,倫道夫·丘吉爾夫婦回到了故鄉布倫海姆宮,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整個小鎮到處彩旗飄揚,居民們冒雨夾道迎接,鎮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新婚夫婦表達了真摯的祝福。倫道夫與珍妮在布倫海姆宮住了一段時間後,為了出席議會會議,他們又來到倫敦租房住下,投入了倫敦上流社會那種興味無窮、令人神往的社交生活。7月份議會休會後,他們又回到了布倫海姆。為了打發枯燥乏味的日子,有孕在身的珍妮對狩獵表現出很大興趣,11月24日她在狩獵中摔了一跤,受到驚嚇。28日珍妮又有“一次輕率而魯莽的乘車出遊”,當晚即“引起腹痛”。次日曾設法保胎,但似乎效果不大。經過8小時陣痛,珍妮於1874年11月30日淩晨1時30分生下一個兒子,此時僅為婚後7個半月。倫敦《泰晤士報》和《牛津日報》就此曾報道說:“11月30日倫道夫·丘吉爾夫人於布倫海姆宮早生貴子。”《牛津時報》補充道:“當晚,教堂敲響了悅耳的祝福鍾聲。”這個早產兒被命名為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倫道夫勳爵認為孩子“漂亮極了。大家都說眼睛頭發烏黑,對早產兒說來,他的身體算得上相當健壯”。也有人懷疑孩子並非早產。對此,丘吉爾的傳記作者亨利·佩林寫道:“猜測這個孩子是否僅僅早產二三周的問題,那是吃飽了撐的,因為這意味著孩子的雙親先孕後婚,嚴重地冒犯了當時的禮儀。所以,溫斯頓·丘吉爾的提前出世,究竟是他本人破題兒第一遭性急魯莽,還是由於倫道夫勳爵急不可耐的產物,我們可以暫勿置論。”

小溫斯頓的降生使馬爾巴羅公爵爵位的繼承人感到不安。因為他的伯父喬治·丘吉爾、在禮儀上被稱為布倫德福德侯爵的未來的馬爾巴羅公爵八世隻有一個兒子,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麼馬爾日羅公爵爵位和領地就該由溫斯頓·丘吉爾繼承了。在二十年多的漫長時間裏,一直存在著這種可能性。因此,在馬爾巴羅公爵九世娶妻後,老公爵夫人,溫斯頓的祖母即對九世公爵夫人,一位有名的美國百萬富翁的女兒康蘇埃拉·範德比爾特說:“您的主要任務是生孩子,而且應該生兒子。不能讓這個早產兒溫斯頓繼承公爵的爵位。”九世公爵夫人令人滿意地完成了老祖母交給的任務,也使溫斯頓失去了成為馬爾巴羅公爵的可能性。但人們絕不會為此而替溫斯頓·丘吉爾感到遺憾。顯而易見,如果溫斯頓做了公爵,英國曆史上就會少了一代傑出的首相。對溫斯頓本人而言,他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向往可謂夙誌在心,要遠比成為公爵的願望大得多。

溫斯頓出生後不久,倫道夫夫婦便帶著他前往倫敦居住,表麵的理由是倫道夫身為議員,需經常參加政治活動,不能常住故鄉,更為實際的是,這對年輕的夫婦都不能十分適應布倫海姆宮中那種沉悶、刻板的生活習慣。尤其是美國平民出身的珍妮,她美貌聰慧,充滿魅力,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更加上她的美國觀念,這一切都使她與布倫海姆宮中那些公爵夫人們格格不入。她長期居住巴黎養成的生活習慣,也使她格外向往倫敦的社交界。

他們在倫敦生活得很舒適,除了倫納德·傑羅姆每年給2000英鎊外,老公爵每年也給倫道夫1000英鎊,每年3000英鎊的收入使他們足以應付必需的開支。但是夫婦兩人都過慣了富貴日子,花錢如流水,經常在家設宴款待社交界朋友;倫道夫又是一位狂熱的賽馬愛好者,所以他們也經常感到拮據。

他們的大方好客以及女主人的美貌、聰慧和在巴黎生活多年所養成的優雅風度,贏得了倫敦社交界的歡迎,不久,倫道夫夫婦就成為威爾士親王那個風流而又奢華的小圈子裏的成員。珍妮既善於繪畫,又彈得一手好鋼琴,還能運用雋言妙語寫出感情細膩的書信。丘吉爾曾回憶說:“我的母親在我眼中永遠像一位神仙公主,一位容光煥發具有無限才能的女性。”這就引得英國貴族中的傑出人物都來登門拜訪,保守黨領袖迪斯雷利首相一度也曾是他們家的常客。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後上流社會發生的一件轟動一時的醜聞,突然中斷了倫道夫一家與倫敦社交界的聯係。1876年,倫道夫的哥哥布倫德福德侯爵完全不顧自己已經結婚生子,在情感的驅使下策劃與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私奔。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也曾是威爾士親王的情人,此時她的丈夫正陪同威爾士親王在印度訪問,等他們訪問結束回到倫敦時,此事已鬧得滿城風雨。親王要求艾利斯福德伯爵與其妻子離婚,同時要求布倫德福德侯爵亦與自己的妻子離婚並與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結婚。布倫德福德侯爵認為,若接受了這一要求就是一種恥辱。倫道夫·丘吉爾為了家族的聲譽和哥哥的情麵,要求威爾士親王勸說艾利斯福德伯爵不要提出離婚訴訟,否則,他將把“威爾士王子寫給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的表示友情的幾封信公諸於世”。這樣魯莽的威脅激怒了威爾士親王,親王通過自己的私人秘書、曾擔任過倫道夫婚禮男儐相的弗朗西斯·諾蘭斯提出和倫道夫決鬥。倫道夫回答說,他隻能與親王指定的代理人決鬥,但決不同未來的國王決鬥。事情鬧到維多利亞女王那裏,由迪斯雷利首相和反對黨領袖哈丁頓勳爵出麵調停。倫道夫被迫按照大法官的授意,書麵向威爾士親王道歉。然而親王並不就此善罷甘休,他揚言說,誰要是接待倫道夫·丘吉爾他就不上誰家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