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不列顛之戰,為在法西斯德國野蠻的狂轟濫炸和虎視眈眈的入侵威脅之下頑強抗擊的英國人民的命運而擔憂時,丘吉爾及其領導下的英國人民不僅始終保持著沉著堅定的態度,而且對獲得反法西斯鬥爭的最後勝利始終抱著極大的信心。丘吉爾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的集中象征。在丘吉爾當選為保守黨領袖時,《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丘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而丘吉爾在他的廣播講話中,把這種英國精神及必勝的信念表達得更為清晰。他說:“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一任務:在歐洲掃清納粹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我們想奪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義的生命和靈魂。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丘吉爾在英國處於最危急,最困難時立下的這些誓言,像一座巍峨的精神燈塔,照亮了歐洲人民在反法西斯的偉大鬥爭中通向勝利的漫長道路。
1 北非大捷和地中海戰略
在丘吉爾的多方努力下,英國終於爭取到強大的美國提供的數額巨大的援助;但是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沒有直接參加戰爭。英國作為屹立在歐洲的唯一的反法西斯的堅強堡壘,仍處於長期孤軍作戰的境況中。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丘吉爾不僅率領全國軍民進行了本土防衛戰,同時還指揮著海外的英聯邦軍隊在非洲和地中海區域向德意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進攻。
由於法國退出戰爭,英國正承受著德國納粹軍事機器的巨大壓力,法西斯意大利以為自己獲得了控製地中海、重建古羅馬龐大帝國的“5000年難逢的機會”,於是在非洲大肆擴張。在1940年的7至8月,意大利已經將利比亞、厄立特裏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連成一片廣闊的新領土,在這片土地上駐有40萬以上的意大利軍隊和民兵師。而英國當時在北非的兵力隻有一個裝甲師和兩個半步兵師,總兵力不超過5萬人,防守著近300萬平方公裏土地;飛機也比意大利的少。在這種多寡不均、兵力對比懸殊的態勢下,墨索裏尼妄圖乘人之危,一舉占領埃及,殲滅英軍在非洲的主力部隊,將昔日的英國屬地並入自己的版圖。
在1939年12月,英國在非洲對意大利作戰的策略是撤出索馬裏。後來英軍中東總司令韋維爾打電報給陸軍部說,不戰而退將有損於英國的威望。1940年8月,在意大利軍隊入侵索馬裏以後,英國軍隊在戈德溫——奧斯丁將軍指揮下,對意軍進行了阻擊之後很快撤退。意大利為此舉國歡慶,墨索裏尼對進攻埃及也有了更大信心。他命令格拉齊亞尼元帥發動入侵埃及的戰役。此前從意軍的主要基地的黎波裏沿著海岸線向東直至埃及邊境,已修好一條寬闊的公路。意大利人利用這條公路,在埃及邊境上集結了大約30萬人的部隊和大批裝備,並在公路沿線建起一連串的兵站和軍火庫。墨索裏尼對富庶的尼羅河平原垂涎欲滴,誌在必得;而老奸巨滑的格拉齊亞尼卻疑慮滿腹,躊躇不前,生怕中了盟軍的計謀。就在意軍遲疑未決的時候,英軍根據丘吉爾的指示,完成了“羅盤”戰役的準備工作。
雙方在六七八三個月中,發生過一些規模較小的戰鬥,英軍在戰鬥中,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戰果。這三個月中,意大利公布的傷亡人數幾乎達3500人,其中約700人其實已成為英軍的俘虜;而英國的損失僅有150餘人。可以說戰爭一開始英軍就處於上風。
12月份開始了大規模戰鬥。在經過有意識地示弱並撤退之後,英軍出其不意地突然發動了強大的進攻。12月6日,約25000名身體瘦削、麵目黧黑,受過沙漠中的鍛煉的全部機械化裝備的英國陸軍部隊,被通知進行夜間長途奔襲的演習。他們全副武裝地在黑夜中挺進了40多英裏,清晨時又被命令整天一動不動地蜷伏在荒涼的沙漠之中。晚上他們繼續行進;到第三天也就是8日那天,他們才被告之,這並非演習而是“真要打仗”。9日拂曉,西迪巴臘尼之戰拉開了序幕。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英印聯軍發起了進攻。僅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攻克了尼貝瓦城。下午又占領了圖馬爾兵營,俘虜了大部分守軍。西麵的公路被英軍第七裝甲師切斷,使西迪巴臘尼成了孤島。10日天剛亮,早已準備停當的駐防馬特魯港的英軍部隊,就在軍艦的強大火力掩護下,向意軍陣地正麵發起猛攻。戰鬥進行了一整天。到10時為止,科爾斯特裏姆警衛隊指揮部就報告說,俘虜已多得無法清點,下午,西迪巴臘尼即被英國部隊占領了。11日,英國第16摩托化步兵旅和澳大利亞第6師繼續乘勝追擊意大利潰軍。12日,丘吉爾在下院報告說,布克布克和西迪巴臘尼周圍的全部海濱地區都已控製在英聯邦部隊手中。已將7000名俘虜送到了馬特魯港。
“我們還不知道有多少意大利人被包圍,但是,如果說,至少有三師意軍的精銳,其中包括許許多多(黑衫黨)組織,不是被殲滅,就是被俘虜,卻是不足為奇的。現在正一鼓作氣地繼續向西追擊。空軍正在轟炸,海軍正對準敵人退卻的主要公路轟擊,並且已接獲報告,另外又有大量的俘獲。”僅僅在三四個月以前,丘吉爾對埃及的防衛還感到很擔心,而此刻,他的憂慮卻已一掃而空了。
12月12日,在西迪巴臘尼的最終勝利已確定無疑時,韋維爾將軍“主動地采取了一項明智而大膽的決策”,把通常情況下本應留作總預備隊的剛從戰場上替換下來的第四英印師,立刻調往厄立特裏亞,與第五英印師一起參加由普拉特將軍指揮的埃塞俄比亞戰役。在經過700多英裏的長途跋涉之後,他們很快又投入了戰鬥。這一行動對克倫之戰的勝利和埃塞俄比亞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月16日,丘吉爾明確指示韋維爾:“現在你們的首要任務是粉碎意大利陸軍,並盡最大的努力把他們逐出非洲海岸。”在作了一些具體要求之後他又指出,“拿破侖的銘言‘擊潰主力,其餘便迎刃而解’,應該記取。我必須重申我在上封電報裏提出的主張:進行兩棲作戰,並在敵後登陸,以便切斷敵軍部隊並使我軍能由海上運送物資和軍隊。”
意軍在西迪巴臘尼失利的消息,對還在作著重建古羅馬帝國美夢的墨索裏尼不啻晴天霹靂。故作鎮靜的“領袖”希望事態能得到製止,局勢尚可挽回。於是,“1940年12月17日,領袖給總參謀長卡瓦萊羅一信,語氣嚴厲,命令部隊與陣地共存亡。‘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命令’,他寫道,‘而且是我們國家的命令’。但願這一鞭子能夠奏效。”
墨索裏尼的主觀意願並不能阻擋英軍的前進步伐。1941年1月3日,英聯邦軍隊又對巴迪亞展開了猛烈進攻。在強大的炮火掩護下,一營澳大利亞部隊攻占了西邊外圍陣地的一個據點,隨後兩個澳大利亞旅繼續進攻並向側翼清掃外圍。
這些澳大利亞士兵唱著一首才從美國電影中學來的詼諧歌曲,向敵人的陣地發起衝鋒。4日,在步兵支援下,英軍的“馬蒂爾達”坦克攻入了巴迪亞;5日迫使守城意軍投降。英軍在這次戰鬥中共俘虜敵軍45000人,繳獲了462門大炮。
1月6日,英軍的進攻矛頭又轉向了托卜魯克。英國第七裝甲師切斷了其交通。次日,先頭部隊澳大利亞旅抵達其東部防線,後續部隊陸續到達形成了對它的合圍。總攻到1月21日才開始,到第二天清晨便全部結束了戰鬥。俘虜意軍近3萬人,繳獲大炮236門。與此同時,沙漠兵團在一個半月內攻占了兩座海港,俘虜意方軍隊11.3萬人,繳獲大炮700餘門。此時,侵入並希望征服埃及的意大利的龐大陸軍,已經潰不成軍了。可惜由於距離過遠、供應困難,使英國軍隊向西推進受到嚴重影響。
英軍的巨大勝利與海軍和空軍的有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海軍除了以猛烈的炮火轟擊敵軍陣地外,還給陸軍運送了大批軍供物資。空軍雖然在數量上少於敵人,但英國飛行員的勇敢精神,反而使他們占盡上風,取得了製空權。戰鬥結束後發現,意軍被擊毀和放棄的飛機就達幾百架。
在戰役的進程中,丘吉爾在1940年12月23日晚向意大利人民發表廣播講話,宣布“我們的軍隊還在粉碎並且一定要粉碎你們的非洲帝國”。他指出,是墨索裏尼這個法西斯獨裁者將意大利帶到了如此危險的地步。他號召“意大利民族能再次創造自己的命運”。
在丘吉爾指示下,英軍乘勝前進,把迅速摧毀意大利在東北非的部隊,作為1941年前幾個月在海外作戰的主要目標。2月6日,英軍比預定計劃提前3個星期攻克班加西,並在沿海公路線上同幾個意軍主力縱隊激戰了一整天。7日拂曉,意軍在出動30輛坦克作最後的掙紮仍遭失敗後,在伯根佐將軍帶領下向英軍投降。在兩個月中,尼羅河集團軍向西推進了500英裏,殲滅了意軍9個師,俘虜13萬人,繳獲坦克400輛,大炮1290門。丘吉爾致電韋維爾將軍,熱烈祝賀英軍獲得的這一輝煌勝利。
在蘇丹,普拉特將軍指揮著英聯邦部隊於1941年1月向卡薩拉發起了猛攻。19日,意軍被迫撤離該地;不久,他們又不得不放棄加拉巴特,最後完全退出了蘇丹。在埃塞俄比亞,桑福德將軍指揮的一小支英軍為核心,使全國的起義工作進展迅速,逐步肅清了戈賈姆以西大部分地區的殘敵。1月20日,海爾·塞拉西皇帝回到了埃塞俄比亞王國。
2月,英軍實施“帆布”作戰計劃。14日占領了基斯馬尤;22日攻克傑利布,使意軍全線崩潰。25日,英軍摩托化部隊進入意屬索馬裏的最大港口摩加迪沙,繳獲了大批軍需品,其中包括40多萬加侖的寶貴的汽油。參加指揮這一戰役的坎寧安將軍命令部隊稍事休息後,於3月初開始長途奔襲,17日攻占了距摩加迪沙740英裏的季季加,光複了意屬索馬裏全境。坎寧安將軍不顧疲勞,繼續向摩加迪沙以北約200英裏的費爾弗挺進。這一行動完成後,英屬索馬裏亦被全部收複。3月底,部隊抵達迪雷達瓦集結,為下一步進攻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作準備。在3個月中,坎寧安將軍的部隊長途跋涉了850英裏,擊斃、俘虜或擊潰意軍5萬多人,而他的部隊傷亡不到500人。
與此同時,英軍在埃塞俄比亞也進展順利。3月27日攻占了軍事重鎮克倫;4月1日攻克阿斯馬拉;8日迫使馬薩瓦的守軍投降。此時坎寧安將軍的部隊已進入了亞的斯亞貝巴。盡管墨索裏尼嚴令“死守”,但意軍大勢已去,難以堅持抵抗。
5月5日,海爾·塞拉西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亞的斯亞貝巴。
英國軍隊在北非獲得了出人意料的全麵勝利,5萬英軍竟然擊潰了50萬意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勝利。
與北非戰場遙相呼應的是地中海對岸的巴爾幹半島戰場。墨索裏尼在妄圖征服埃及的同時,於1940年10月28日向希臘發動了全麵進攻。應希臘政府的要求,英國海軍接防了克裏特島天然良港蘇達灣,並以此為基地,派飛機襲擊塔蘭托的意大利艦隊和普遍騷擾意大利南部。意軍有三艘戰艦,一艘巡洋艦被擊中,造船廠也遭嚴重破壞,而英軍隻損失了兩架飛機。在英軍支持下,希臘軍隊發動了反攻。11月22日,希臘軍隊將意軍趕回到阿爾巴尼亞,並攻占了科爾察。他們還包圍了意軍精銳部隊阿爾卑斯“朱利亞”師團,使意軍遭受了傷亡2萬、被俘5千人的慘重損失。
由於墨索裏尼的失敗危及了德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希特勒下令德軍進行武裝幹預。為了阻止德軍在這一地區的攻勢,丘吉爾安排新任外交大臣艾登和約翰·迪爾將軍到開羅、雅典和安卡拉進行了一次訪問,向他們表明了英國亦將幹預這一地區局勢的想法。他倆以及韋維爾將軍也都認為,英國幹預對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將起鼓勵作用。果然,3月27日,南斯拉夫發生政變,組成了堅持抵抗的新政府。但是,強大的德國軍隊很快就製服了希臘和南斯拉夫。僅在11天後,南斯拉夫新政府就被迫投降。希臘軍隊也頂不住德國元帥李斯特的裝甲部隊的衝擊和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被打得一敗塗地。4月23日,希臘軍隊向德軍投降。4月27日,納粹的坦克開進了希臘首都雅典。希臘國王和政府被迫隨同殘餘部隊和英國軍隊撤到了克裏特島上。
但是克裏特島上的防衛力量十分薄弱,各方麵的部隊加起來總共還不到3萬人,還得看守6000名意大利戰俘。全島隻有16門重型高射炮和36門輕型高射炮;約有近40架各種型號的飛機,但其中一半不能使用。這些部隊麵臨著德軍的精銳部隊的巨大壓力,大約有1.6萬名德國傘兵將自天而降,其中有戈林最為得意的“英雄空降師”;德國方麵可以投入的飛機共計1280架;此外,還將有7000人從海上登陸。戰鬥在5月20日清晨打響,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空降部隊的進攻,德軍的矛頭首先對準了馬利姆機場。充滿法西斯狂熱精神的德國空降部隊的攻擊力量大大超出了英軍將領的預計,但是英軍在保衛克裏特島時所進行的頑強抵抗,也給德國人造成了巨大傷亡。英國海軍在付出兩艘巡洋艦、三艘驅逐艦被擊沉的慘重代價的同時,也擊沉了滿載德軍登陸部隊的帆船12隻和輪船3隻,因此而淹死的德軍約4000多人。一個星期後,英軍不得不開始撤退。希臘國王和政府亦隨同撤出。到6月1日,共有17500人被安全地撤到埃及,但來不及救出的5000名英軍,除少數人被俘外,大部分都戰死了。據估計,在這次保衛戰中,英國及其盟國軍隊的死傷人數約為1.5萬多人,而德國人的傷亡也不會少於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