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卿
吳仁卿,名弘道,號克齋。 金台蒲陰(今河北安國市)人。曹本、《說集》本、孟本《錄鬼簿》均作名仁卿、字弘道,唯天一閣本《錄鬼簿》作名弘道。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據元人許善勝大德五年(一三○一)《史州啟劄》序,作“仁卿名弘道”,遂成定論。
邵曾祺《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認為鍾嗣成很可能將吳氏的名和字顛倒了,天一閣本糾其誤。據許氏序文,弘道曾官江西省檢校掾史;《錄鬼簿 》記其約在至順元年(一三三○)前以府判致仕;據其小令〔金字經〕《頌升平》,他還擔任過知縣。《錄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並謂《錄鬼簿 》卷上所載曲家,皆“餘友陸君仲良,得之於克齋先生吳公”。 他是與元雜劇流傳很有關係的人物。邵曾祺認為:弘道於大德年間已有文名;他是北方人,對大都作家當然熟悉,且與關漢卿同鄉(如《祁州誌》記載可靠),更有條件與這些人接近,他應是鍾嗣成的前輩。弘道對中州文 獻的搜集保存,不遺餘力。除提供了《錄鬼簿》卷上的資料外,尚編有《曲海叢珠》,今佚;《中州啟劄》四卷,今幸有傳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許善勝序,稱吳君裒中州諸老往複書尺,類為一編,凡若幹卷。體製簡古,文詞渾成。其上下議論,率於政教彝倫有關。風流篤厚,典刑具存。今考其所載,有趙秉文、元好問、張斯立、杜仁傑諸人劄子,大抵皆一時名流。《永樂大典》載宋元啟劄最多,其猥濫亦最甚。惟此一編,猶稍稍近雅。” 弘道更是一位重要的曲家,作雜劇五種:《子房貨劍》、《正陽門》、《 醉遊阿房宮》、《楚大夫屈原投江》、《手卷記》,惜皆無傳。嚴敦易考無名氏雜劇《漢公卿衣錦還鄉》第一折的關目,很可能是從吳氏《子房貨劍》一劇的殘本中鈔襲而來的(《元劇斟疑衣錦還鄉》)。散曲集《金縷新聲》亦不傳。盧前有《金縷新聲》輯本,收入《飲虹簃所刻本》中,收小令二十三首,套數四套。 今據《全元散曲》,存小令 首,套數 套。他遊宦南方,頗多眷戀,“愁裏南閩,客裏東吳,夢裏西湖”,與南方“士夫”結下了深厚友情。他和許多漢族知識分子一樣,感到才不盡用。他做過“窮知縣”,他說:“晉時陶元亮,自負經濟才,恥為彭澤一縣宰”,“賦一篇《歸去來》”。這是元曲家普遍存在的心態。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山間明月”,賈仲明補《錄鬼 簿》吊詞讚其“錦樂府天下盛行”。
小令
【南呂】金字經
傷春
落花風飛去,故枝依舊鮮,月缺終須有再圓。圓,月圓人未圓。朱顏變,幾時得重少年?
詠藍采和
紫檀敲寒玉,綠袍飄敗荷,好個春風藍采和。歌,人生能幾何?乾坤大,小兒休笑他。
頌升平
太平誰能見?萬村桑柘煙,便是風調雨順年。田,綠雲無盡邊。窮知縣,日高猶自眠。
詠樵
這家村醪盡,那家醅甕開,賣了肩頭一擔柴。口怡,酒錢懷內揣,葫蘆住,大家提去來。
宿邯鄲驛
夢中邯鄲道,又來走這遭,須不是山人索價高。嘲,虛名無處逃。誰驚覺,曉霜侵鬢毛。
詠淵明
晉時陶元亮,自負經濟才,恥為彭澤一縣宰。栽,繞籬黃菊開。傳千載,賦一篇《歸去來》。
崧南秋晚
謝公東山臥,有時攜妓遊,老我鬆南書滿樓。樓外頭,亂峰雲錦秋。誰為壽?綠鬟雙玉舟。
道情
今人不飲酒,古人安在哉?有酒無花眼倦開。鼓吹台,玉人扶下階。何妨礙,青春不再來。
道人為活計,七件兒為伴侶,茶藥琴棋酒畫書。世事虛,似草梢擎露珠。還山去,更燒殘藥爐。太宗淩煙閣,老子邀月樓,便是男兒得誌秋。休,幾人能到頭?杯中酒,勝如關內侯。
海棠秋千架,洛陽官宦家,燕子堂深竹映紗。嗏,路人休問他,夕陽下,故宮驚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