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優秀歌曲欣賞(3)(1 / 3)

6.《流浪者的夜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的歌詞是德國詩人歌德的一首詩,曲作者是舒伯特。《流浪者的夜歌》這首短詩寫於1783年9月6日。那年,歌德三十四歲。歌德在埃爾富特城西南麵的契克爾罕山置有一座別墅,由於這裏環境安靜,風景又好,他經常來這裏寫作。一天晚上,他望著寧靜的夜色,有些倦意,但又起了詩興,於是,提筆在牆上寫了幾行就去睡了。不久,他離開了那裏。1813年8月29日,歌德舊地重遊,發現三十年前寫的這首壁詩,想到當年風華正茂,如今已成花甲老人,頗有感觸。他見牆上題詩經過多年風雨侵蝕,有的字跡已不太清楚,於是補上了幾筆。

歌德的這段軼事,引起許多作曲家的興趣。他們爭相為這首壁詩譜曲。其中以舒伯特譜的這一首最好。他把詩人的感情描寫得非常真實,充分注意到詩的音韻和斷句,曲和詩形成一個統一而完美的藝術整體。

〔作品欣賞〕

《流浪者的夜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歌曲。它是降B大調、44拍,速度比較緩慢。作品編為D.768號。前麵由鋼琴彈奏兩小節輕的,但情緒有些沉重的引子。輕,是描繪寂靜的夜晚;而沉重,是表現詩人的心境。這裏第三個樂句一開始,“3”降了半個音,給歌曲帶來韻味無窮。及至唱到“待一回,待一回”,曲調采用模進手法,接近口語,樸實、自然。往下3.453251這一句,“5”音加了延音記號,這也是感情發展的需要。同時,它推出第一個小小的高潮。往下,用同樣曲調,重複後兩句歌詞。然後,鋼琴用前奏第二小節同樣的音調輕輕地結束全曲,具有前呼後應的效果。

7.《流浪》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舒伯特在1823年10—11月用德國詩人威廉·繆勒的《美麗的磨坊姑娘》詩集中的二十首詩,譜成同名聲樂套曲(作品編為D.795)中的第一首。

繆勒的這本詩集描寫了一個年輕的磨坊工人愛上磨坊主女兒,最後落得個悲慘結局的故事。這名年輕的工人原來也是一名流浪漢。他被雇用之後不久,就對磨坊主的女兒產生了愛情。可是,那姑娘並不愛他,因為姑娘的心被一名英俊、勇敢的青年獵人占據了。失戀的工人最後因為得不到愛情,痛苦地投河自盡了。

〔作品欣賞〕

《流浪》這首歌是降B大調、24拍、中快板。它吸收了奧地利民歌音調。一開始,旋律裏就多次出現四度、五度和六度跳進:

這個樂句反複了一遍。往下的曲調又是在這個動機上發展而成,而伴奏部分則以主和弦和屬和弦作為基礎。因此,整個曲調聽起來感到非常樸實而性格活潑。歌曲最後在pp力度上輕輕結束,表現出悲哀氣氛。

8.《誰是西爾維亞》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據莎士比亞的同名詩譜寫而成的一首歌曲。

《誰是西爾維亞》原詩取自劇本《維洛那的兩個貴族》。舒伯特把它編成了三段詞,用同一曲調,譜成了一首同名的敘事歌,讚美了西爾維亞的美麗、聰穎,和周圍小夥子對她的愛慕。

〔作品欣賞〕

《誰是西爾維亞》這首歌是A大調、44拍、中板、二部曲式。曲調活潑而俏皮。雖然在結構上也是采用對稱的手法,但不是我們通常見到的那樣,而是先唱三句(六小節),在一小節過門之後,再唱三句與前麵那六小節對稱的句子;再經過一段小過門,是歌曲的B段。它的第二句,基本上是用模進手法寫成的。但為了旋律更加動聽,裏麵稍稍作了點變化,如5|5和後麵的6|4,前麵的第一個5應為5而沒有低八度;31|76和3217|65,這個3217是在27音的基礎上變化而成;最後一句,兩次八度音作反方向的大跳(5-5-|6-6-|)也是饒有風趣的。在鋼琴伴奏上,大量運用低音和弦為高音聲部旋律作襯托有高低分明效果。由於這些手法,歌曲活潑的特點更加突出了。

9.《鱒魚》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寫的一首富於戲劇性的藝術歌曲。作於1817年,當時他才二十歲。歌詞取材於詩人舒巴爾特的一首浪漫詩。它以敘述式的手法向人們揭示了善良和單純往往被虛詐和邪惡所害。借對小鱒魚不幸遭遇的同情,抒發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對迫害者的憎惡,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1819年,舒伯特又采用這首歌的曲調,作成A大調鋼琴五重奏,使得這首歌曲《鱒魚》更為著名。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降D大調,24拍,三部曲式(如按變化分節歌分析,則可視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弱起的節奏貫穿全曲,旋律明快。在歌聲出現之前,有六小節活潑、輕快的前奏,其旋律流暢而跳躍,它形象地描繪了潺潺流水以及小鱒魚在水中暢遊的神態。

歌曲第一部分由五個樂句組成,每一個樂句均為方整的四小節。第一、二樂句旋律圍繞著主三和弦的三個音而跳動,音樂活躍而又靈巧,體現了小鱒魚天真活潑的動態。

第三樂句帶有敘述性;第四樂句又恢複了對鱒魚神態的描繪;第五樂句為第四樂句的變化重複,使歌曲所表現的內容得到補充,完美地結束了全曲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旋律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複,但歌詞不同,它描述了漁夫正在思忖如何引魚上鉤,表達了作者暗中的期望:要河水清又亮,他別想用那魚鉤把小魚釣上。接著短小的間奏,進入歌曲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由五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以全然迥異的降b小調,唱出了生動的戲劇性旋律,渲染了河水被攪渾和鱒魚上了鉤的痛苦掙紮的情景。

最後,第四、五樂句再現了第一部分的最後八小節的音調,表達了作者看到魚兒受騙上鉤的激動而惋惜的複雜心情。尾奏與前奏、間奏基本相同,全曲前後呼應,獲得統一。

10.《兩個擲彈兵》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由德國著名的作曲家舒曼作曲的一首歌曲,歌詞是德國詩人海因裏希·海涅於1840年創作的同名敘事詩,歌詞大意說的是兩個正在歸途中的拿破侖士兵,他們曾作過俄國的俘虜。這首歌是一首戲劇性的敘事曲,是全創作的範例。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b小調轉D大調、44拍。全曲由三部分組成,前奏是用A段音樂動機發展而成。A段采用第三者敘事手法,介紹了兩名禁衛兵的身份,和他們聽到皇帝(拿破侖一世)戰敗的痛苦心情。這裏采用b小調,加強了歌曲的悲痛氣氛。第三、四句重複前兩句曲調,可聽出這裏吸收了民間音調,並加深了曲調給人的印象;經過一段和前奏相同的小過門之後,是歌曲的B段。它的頭兩句曲調還是用的A段主題,說明這一段是從A段發展而成。從第三個樂句開始,曲調性質有了變化,出現斷斷續續的音調,非常形象地描寫士兵在哭泣,這一段仍然用b小調來表現這種感情。當他們想到家人時,兩人所反映的心情開始並不是相同的。但在自身難保,更難左右家人命運的情況下,最後他們表現出了男子漢的氣概:戰死沙場也光榮。這時,音樂速度加快了一些,並帶有悲壯氣氛;C段轉關係大調—D大調,情緒豁然明朗起來,這裏用的是《馬賽曲》的音調。表現士兵對勝利的期望和不怕犧牲的英勇精神。最後是尾奏,速度漸慢,把聽眾又引回到悲劇性的現實之中。

11.《核桃樹》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桃金娘》的第三首,由德國作曲家舒曼作曲。它是用德國詩人摩生的一首抒情詩譜成的,G大調、68拍。歌曲通過對門前一棵葉茂花繁的核桃樹在徐風中輕輕搖曳的細致描繪,把它給人格化了。歌頌了美好、幸福的愛情。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同樣的曲調配了三段歌詞;第二部分曲調是在第一部分曲調的基礎上稍加變化,所以與第一段沒有形成性格上的對比;最後一部分帶有尾聲的性質。

這首歌的鋼琴伴奏部分寫得也極為精彩。它除了通篇采用琶音伴奏之外,在高音聲部裏,藏著一個的曲調,以及用它在不同調性和音區上作變化的動機。歌曲每一句都很簡短,後麵插入鋼琴伴奏與之交相輝映。由於舒曼在作曲技巧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又熟悉鋼琴的表現力,因此,他寫的這些伴奏,不僅僅起到伴奏作用,而是和歌曲形成了統一的整體,大大地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力。

12.《塔蘭泰拉舞曲》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作曲。塔蘭泰拉是從十五世紀起,在意大利流行的一種38拍或68拍的快速民間舞蹈。情緒熱烈,舞步奔放,節奏型是68××××××或××××,經常用鈴鼓伴奏。

塔蘭泰拉主要是器樂曲,聲樂曲很少。這首《塔蘭泰拉舞曲》是羅西尼的後期作品,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後的1879年才發表。它是根據意大利培波利的詞,吸收塔蘭泰拉的舞曲節奏和結構譜成的。它描寫了青年男女在月亮升起來的時候,聚集在海邊沙灘上,歡樂歌舞的場麵。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68拍。它由四部分組成,十六小節一段,後八小節反複前八小節曲調,但歌詞不同。A段是a小調,每一句前兩小節連音和頓音相間,後兩小節分別出現八度音大跳,這樣就必然造成活潑,詼諧的情趣。

經過兩小節過門,是歌曲的B段,它轉成了C大調。前兩句曲調大體相同。第三句運用同音反複來發展曲調。

C段轉回到a小調。它一開始,旋律中連續出現的“7”音都降了半音(b7),這就產生了離調傾向,但是過不多久,它又被拉了回來。第5—8小節重複第1—4小節曲調;後八小節主要是在a小調主音上用××××這樣帶彈性的節奏作同音反複,然後跳到屬音“3”上,充滿了歡樂情趣。

D段轉A大調。這一段音樂的特點是:每一句第一小節都采用101101這樣的音型,這裏,既有八度音大跳,又在第二和第五拍上出現休止符,因而唱起來極富於彈跳性。在它們後麵的曲調帶有一定的起伏性,猶如歡騰的波濤。這一段從頭到尾都是用“啦啦啦”的虛詞來演唱,表達歌舞者愉快的心緒。

最後,在主音的延長音上結束全曲。

13.《重歸蘇蓮托》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意大利庫爾蒂斯兄弟創作的,由哥哥詹巴蒂斯塔·德·庫爾蒂斯作詞,弟弟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譜曲。

蘇蓮托,又稱索倫托,它是離那不勒斯不遠的一處遊覽勝地。這個半島名城被譽為“那不勒斯海灣的明珠”。蘇蓮托這個字來自希臘文Surrientum,意思是“蘇蓮女仙的故鄉”。

《重歸蘇蓮托》這首歌的創作情況很有趣。那是1902年9月15日,當時的意大利總理朱塞佩·紮納爾德裏到蘇蓮托視察。在此之前,他曾答應這裏的地方長官特拉蒙塔諾騎士,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家當時比較少見的郵局。但是總理這次來卻隻字未提,可能是忘了。出於禮貌,騎士也不便多問。這時,庫爾蒂斯兄弟正在這裏作繪畫裝飾,騎士和他們是好朋友,於是和他們商量怎樣提才不失禮。庫爾蒂斯兄弟想出了為總理唱一首歌的好主意。哥哥詹巴蒂斯塔寫下一首歌詞,弟弟埃爾內斯托為它譜了曲。在晚會上,他們表演了這首歌,總理大為讚賞,並想起當初的許諾,決定馬上辦理。從那以後,《重歸蘇蓮托》這首歌廣為流傳,成為一首世界名曲。

〔作品欣賞〕

《重歸蘇蓮托》這首歌采用船歌經常用的三拍子節奏。但一般船歌多用68拍,而《重歸蘇蓮托》用的是34拍,情調優雅,節奏較慢。它描寫了泛舟海上、為美景所陶醉悠然自得的心情。歌曲由兩部分和一段副歌組成。A段是E小調,四句、八小節;B段十六小節,前十二小節是E大調,後四小節轉回到E小調上。有趣的是:A、B兩段每個樂句的節奏型都是一樣的:××××××××-轉成大調時,情緒更加明朗。後麵是八小節副歌,前四小節是E大調,後四小節是E小調,前奏就是引用的這四句的旋律。從上麵對曲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首歌在節奏上雖然沒什麼變化,但由於在同名大小調上多變,大大豐富了歌曲的色彩。作曲技巧也是很高明的。

14.《負心人》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意大利作曲家卡爾蒂洛用意大利詩人科蒂弗洛的詩譜成的一首男高音獨唱歌曲。關於作者的情況,人們還不太清楚,也沒見到過他們的其它作品。但是從《負心人》這首歌的風格來看,它和著名的那坡裏歌曲《瑪麗亞,瑪麗》、《重歸蘇蓮托》這些歌很相近,有可能是同時代的作品。這首歌原文的名字叫Catari,卡塔麗是這個字的譯音。它是一個姑娘的名字,《負心人》這首歌,那坡裏風格非常濃鬱。它描寫一個青年因為心愛的姑娘拋棄了他,而痛苦萬分,稱她為負心人。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降E大調,44拍,中庸的行板。演唱處理非常自由。它由三部分組成,但是聽起來似一氣嗬成。歌聲進入前,有八小節前奏,是用歌曲後幾句的旋律,比較激情。歌聲從前奏的最後一拍進入,A段帶有回憶的性質,感情是痛苦的,曲調比較平穩;B段從再次呼喚卡塔麗的名字開始,感情相當激動,推出第一次高潮。及至發展到C段,痛苦的感情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這裏,連續出現了六組裝飾音,給旋律增加了色彩,聽起來真像是如泣如訴。四個樂句之後,管樂強有力地複奏C段前兩個樂句的旋律作為過門,然後歌者接唱第三句,歌詞與第二句完全相同,當唱到最後半句時,猛然地向上翻高八度音,使歌曲情感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全曲。

世界上許多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例如帕瓦羅蒂、多明戈等,都喜歡演唱《負心人》這首歌,因為它的曲調十分優美,歌曲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戲劇性又非常強,而且善於發揮男高音的音色。

15.《西班牙女郎》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意大利作曲家V·奇阿拉用西班牙音樂素材寫成的。奇阿拉在作曲方麵並沒有多大的名氣,是這首歌使他一舉成名。

這首《西班牙女郎》曲調上帶有西班牙作曲家臘拉的《格拉納達》的風格。但也有曲作者奇阿拉的旋律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旋律美,利用反複手段,加上規整的圓舞曲節奏,令人聽後念念不忘。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是二部曲式,A、B兩段分別采用同名大、小調來寫,從而形成情緒上的對比。

A段是f小調,十六小節,四小節一句。第三、四兩句,重複前兩句的旋律。第五、六兩句也僅僅是一音之差。第七、八兩句是在前麵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曲調。

經過四小節過門,歌曲轉同名大調—F大調。先是在“5--”音上作延長,配以“啊”這個感歎詞。在它之後,恢複圓舞曲歡快的節奏。由於一下子轉成了大調,情緒頓時明朗起來。B段和A段一樣,也是十六小節。前兩個樂句由於用了一連串長音,聽來非常悠揚。

在後兩句曲調裏麵,用了一係列休止符,又是采用向下模進的寫法,使人感到,曲調是連而不斷,頗有維也納圓舞曲的風格。它的活潑情趣,與前麵悠揚的曲調形成了強烈的性格對比。接著,又重複B段開始的曲調。但是到了第四句,它變化了一下,尋求到主音“1”結束。

16.《吻》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由意大利著名指揮家、作曲家和小提琴家路易吉·阿爾迪提於1859年即興創作的。這首歌由他作曲,由他的好友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阿爾迪吉耶裏填詞,贈送給他的好友女高音歌唱家皮科洛米尼。皮科洛米尼對這首歌曲愛不釋手,第二天就在她的獨唱音樂會上演唱這首新歌。

〔作品欣賞〕

《吻》這首歌是34拍,用維也納圓舞曲形式寫成。它由三個小圓舞曲組成。每一段又有兩個主題,前麵有引子,後麵有尾聲。開始是D大調,引子裏第一圓舞曲的第一主題出現了一次,這個主題是歌曲裏最重要的主題,它在歌曲進行中出現多次。第二圓舞曲轉G大調,和第一圓舞曲相比,它比較舒展。經過一段小的間奏,是第三圓舞曲,它先是A小調,後半部分轉同名大調,三個小圓舞曲之後。第一圓舞曲A段主題再現,這時,歌曲又回到D大調,經過一段過渡性的樂段,接尾聲。

17.《請說吧!》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意大利作曲家阿爾迪提作曲,男高音演唱家阿爾迪吉耶裏作詞。1859年,意大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皮科洛米尼到英國演出,阿爾迪提應她之約,寫了一首藝術歌曲:《吻》。這首歌演出之後,獲得極大的成功。這激爾阿爾迪提和詞作者、男中音歌唱家阿爾迪吉耶裏的創作熱情,他們決定再度合作,為皮科洛米尼創作一首新的藝術歌曲。這首歌的名字叫《請說吧!》。歌曲細致地描繪了一個沉醉在愛情中的女子,盼望著她所愛的人和她一樣,對愛情忠貞不渝,再一次明確地表白對她的愛。

〔作品欣賞〕

《請說吧!》和《吻》在情調上是相近的。它也是D大調,34拍,具有維也納圓舞曲風格。前麵有個引子,後麵是幾個小圓舞曲,引子是用樂曲裏第一圓舞曲主題編成的。引子之後,女聲輕輕地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