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用一種能吸收雷達波的複合材料來做機身(或彈體等)的材料。在雷達波的一大部分被吸收掉以後,從“目標”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就很弱,於是出現在雷達熒光屏上的圖像就很模糊。
三是改變飛機(或導彈等)的外形,使機身(或彈體等)在外形上盡可能平滑一些,避免出現直角,使雷達發射過來的電磁波不能按入射波要求的方向反射,從而也就不易被雷達發現。
四是盡量減少飛機(或導彈等)本身發出的電磁輻射及熱輻射,使對方的雷達不易發現。
1988年11月,美國的新型隱形飛機B—2戰略轟炸機公開露麵了,一時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1991年春天,美國的F—117A型隱形戰鬥機有20多架投入了震驚世界的海灣戰爭,充分顯示了其作戰潛力。
除美國外,目前其他各軍事強國都在積極開展隱形技術的研究。據專家們預測,除隱形飛機外,隱形導彈、隱形艦艇、隱形坦克、隱形戰車以至隱形火炮等各式各樣的隱形兵器,都將出現在21世紀的戰場上。這對未來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必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不過,據外電透露,俄羅斯等國正在積極研究一種“反隱形”新技術,使用這種新技術所製造出來的裝備,能夠發現幾十千米以外的各種非金屬飛行物。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矛必有盾,一物降一物。可以預言,在未來戰場上“隱形”與“反隱形”的鬥爭將是長期的,非常激烈的。
偽裝術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吧?諸葛亮正是利用漫天大霧,隱蔽了自己的真實目標和意圖,而以紮製的草人和擂鼓呐喊,顯示了他的假目標和假意圖,使曹操受騙上當。這就是偽裝術。從軍事學角度講,偽裝的意思就是:隱蔽自己的真實目標和意圖,故意顯示假的目標和意圖。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偵察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諸葛亮的草人不一定能瞞過當代的曹操,但是不要忘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偽裝手段也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現代偽裝技術是現代偵察手段的對立麵,它們都在實戰中不斷地取得更大進展。
在現代戰爭中,軍用車輛、坦克、火炮都塗上綠色塗料,目的就是讓它們在綠色的植物背景中不易被發現,這在軍事上叫作“保護色迷彩”。過去保護色迷彩用的是普通綠漆,現在使用的已是特殊塗料。這種塗料一是沒有光澤,不會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耀眼的反光;二是它具有良好的近紅外反射特征,對方更難發現這種目標。
單一色彩的保護迷彩所適合的場所還是有限的,所以專家們又研製出隱蔽能力和適應性更強的多色變形迷彩。比如坦克就用三種或四種顏色塗成不定形的斑點,成為圖案奇特的花坦克。這些花坦克的一部分顏色和背景融合,另一些顏色卻和背景形成明顯對比,結果就歪曲了坦克的輪廓,敵方很難發現和識別。這種新的多色迷彩在軍隊裝備中被廣泛運用,“迷彩服”、“迷彩帳篷”等等都是這一類偽裝術。
如果經常要根據地域、季節的變換來改變迷彩圖案的顏色,終究還是一件麻煩的事。於是專家們又在研製“光變色塗料”——能隨著背景色調的變化而自動變換顏色的新型塗料,這是高科技的產物,有人把它叫做“變色龍塗料”。例如一種用來偽裝海上艦船的變色塗料,在晴天呈淺灰色,陰天呈綠色,夜間或在紅外線照射下呈黑色。這項技術目前還在繼續研製和完善之中。
此外,人們還在研究吸收雷達波和吸收熱紅外的塗料,這些新穎的塗料本領就更大了。
偽裝技術還表現在“以假亂真”方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就多次用假設的高炮陣地和坦克集群吸引過德國的轟炸機群。這種方法在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又被再次使用,隻不過假坦克、假飛機、假高炮的材料由木材、鐵皮變成了充氣薄膜、泡沫塑料等。其外型和色彩、光澤幾乎可以亂真,據說伊拉克的假“飛毛腿”導彈就使美國飛行員多扔了不少噸炸彈呢!
在這種偽裝術中同樣要考慮對方的雷達、紅外和其他偵察手段,所以熱輻射,金屬反射罩等也都是常用的手段,此外,煙幕偽裝本領也是花樣百出、手段高明的。
總之,現代的偽裝技術正向著寬頻段、多用途、高科技的方向發展,現代的“草船借箭”故事仍會在戰爭中以新的形式出現並取得勝利。
望、聞、問、切
有一次扁鵲經過晉國,得知晉國卿相趙簡子重病不起,已經五天昏迷不省人事。扁鵲給趙簡子切脈,診斷趙簡子未死,經過治療,趙簡子不出七日就蘇醒過來了。趙簡子後來因戰功顯赫,擴大了封地,奠定了建立趙國的基礎。於是,扁鵲在趙國的聲名大振。“扁鵲”這一稱號就是趙國人送給他的,扁鵲原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名醫,當時人民讚揚秦越人像古代名醫扁鵲一樣,能使人起死回生。後來無論他到哪裏行醫,人們都稱他為“扁鵲”,而不再稱他的真名秦越人了。
扁鵲總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科學的診斷方法。他每次給人看病,很注意觀察病人形色,聞聽病人發出的各種聲音,詳細詢問病人的感受,同時進行切脈,盡可能全麵了解病情,然後作出準確診斷。扁鵲在2000多年前,就全麵運用了望、聞、問、切四大診斷方法,並且加以初步的係統化,這種診斷疾病的方法,在中醫學上一直沿用至今。
在望、聞、問、切四大診斷方法中,扁鵲尤其擅長望診和切診。在戰國時韓國貴族韓非子、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韓非子·喻老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扁鵲到齊國行醫,見到了齊桓侯(又稱作蔡桓公)。他站了一會兒,觀察了桓侯的氣色後說:“看您的樣子,像是已經有點小病了,不過現在隻是在皮膚部位,還不算重,要及早治療才好,否則病會加重的。”桓侯卻不以為然地說:“我感覺很好,一點兒病也沒有。”扁鵲走後,桓侯說:“醫生總是這樣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10天,扁鵲又見到了桓侯,對他說:“您的病已侵入肌肉裏,如果不醫治的話,恐怕要惡化。”桓侯仍不在意,不肯醫治。扁鵲走後,桓侯又一次不高興。又過了10天,扁鵲再次見到桓侯,對他說:“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間,如果再不治療,病情還會繼續加重。”桓侯認為扁鵲故意找他的麻煩,很不高興,幹脆不理扁鵲了。10天之後,扁鵲遠遠地望見桓侯,一言不發,轉身退走。桓侯感到奇怪,特地派人去問扁鵲。扁鵲說:“桓侯的病開始在皮膚,用熱水焐或者用藥物熱敷能夠治愈;後來病在肌肉血脈,也可以用針灸治療;再後病入腸胃,還可以用藥酒、湯劑來治療;現在桓侯的病已侵入骨髓,那是司命的事了,醫生是沒有辦法的。他已經不可救藥了,所以我也就不再勸他醫治了。”5天之後,齊桓侯的病果然嚴重了,渾身疼痛,他派人去請扁鵲,這時扁鵲已離開齊國,逃到秦國去了。齊桓侯諱疾忌醫,一再貽誤病情,終於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寫了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表明,扁鵲對望診有高深的造詣。2000多年前,在不可能進行科學檢驗的情況下,扁鵲根據病人的氣色,結合其他診法(如聽病人的聲音),就能夠準確預測到疾病的發展和後果,這是極其可貴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扁鵲對疾病的認識已經具有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不斷發展的病理觀念,並且注意到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的意義,這在當時來說,也是很突出的。
扁鵲的切診本領也是很高明的。有一次,他帶領弟子到虢國行醫,正遇上虢國為太子籌辦喪事。扁鵲到宮門前向中庶子(太子的侍官)打聽太子患病和死亡的情況。中庶子回答說:“太子是得了急病暴死的,已經有半天光景,還沒有入殮。”扁鵲又詳細詢問了太子的症狀和死後的情況,認為太子不一定是真的死去,就要求入宮救治。虢國的君王同意了。扁鵲入宮後給太子仔細地切了脈,發現太子還有非常微弱的脈搏跳動和很緩慢的呼吸,大腿根還略有溫感,判定太子得的是一種“屍蹶”病(類似現代的休克),並不是真的死亡。於是,他就叫徒弟在太子頭部“百會”穴上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太子果然漸漸蘇醒過來。接著扁鵲又讓徒弟用熨貼法交替在太子的兩腋下做熱敷,太子慢慢地可以坐起來了。以後又用湯劑調理了20多天,太子就完全恢複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