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新

造紙術

紙是很普通的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讀書、看報、寫信、繪畫、記筆記、寫文章,哪一件也離不開紙。

有了紙,人類的各種知識才能保存下來,才能傳播開去。有了紙,人類的文化科學事業才能迅速地向前發展。可以這樣說,紙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我國在解放後開辦了很多造紙廠,用機器大量製造各種各樣的紙張,供我們使用。在許多少年朋友看來,紙好像沒有什麼稀奇。

可是你知道嗎,人類的文化史,有漫長的一個時期不是寫在紙上,因為那時侯人們不會造紙。造紙的方法是我們祖先經過長期的努力,花了無數的心血才發明出來的。

紙的發明,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

在紙產生以前,人類早就會寫字了。據曆史學家的研究,我國的文字起源於6000年前。

在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有個半坡村。6000年前,有一個原始氏族公社在這裏生活。195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半坡村氏族公社的遺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紋,還刻著簡單的符號。曆史學家們認為,這些符號具有文字的性質,可以說是已經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文字。

可見在紙發明之前,我國的文字已經有了很長的曆史。到了青銅時代,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鑄在或者刻在青銅器上。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銅器一直保存到現在,上麵的文字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曆史事件和社會狀況。

除了青銅器,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寫在什麼上麵呢?這裏,我們先講一個“龍骨”的故事。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有一個人叫王懿榮,喜歡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病,醫生給他開了一張藥方,藥方上有一味藥,叫“龍骨”。所謂龍骨,實際上是古代動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

藥買了回來,王懿榮打開一看,發現有的“龍骨”上刻著很多古代的文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這種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後來又有一些學者對這種“龍骨”發生了興趣,他們經過搜集研究,方才知道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是一種珍貴的古代文物——殷商時代留下來的甲骨,離開現在已經有3000多年了。

甲骨是什麼東西呢?

甲就是烏龜的腹甲;骨就是獸骨,主要是牛的胛骨。甲骨上刻的是當時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刻在甲骨上麵,所以稱做甲骨文。

這些帶字的甲骨,最初是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安陽是殷商後期的京城。當地的農民在地裏挖到了這些東西,就當做“龍骨”,賣給了藥店。

這就是“龍骨”的來曆。

最初出土的甲骨並不很多,後來考古學家確定它是研究殷商曆史的珍貴資料,就在安陽等地大規模發掘。幾十年來,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經發現約10餘萬片。

那麼,當時的人為什麼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

原來殷商王朝很迷信,出征啦,打獵啦,放牧啦,甚至有什麼疾病災害啦,都要“占卜”一下,預測自己的運氣好不好。甲骨就是他們占卜的用具。占卜的時候,他們先用銅鑽在甲骨的一麵鑽一個孔,再用火燒灼鑽孔的地方。甲骨經火一燒灼,另外一麵就出現了縱橫的裂紋,他們就根據裂紋來判斷吉凶。占卜以後,他們常常就把結果刻在這塊甲骨上。

當時,占卜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因此,甲骨文字記錄的範圍非常廣泛,反映了殷王的活動和殷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麵。

不但殷代有甲骨文,殷以後的西周也有甲骨文。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周原地區,又挖出了15000多片西周早期占卜用的甲骨。

殷商時代和西周甲骨的出土,使我們獲得了研究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量曆史資料。這種甲骨就是我們祖先最早用來“寫”字的一種“紙”。

我們祖先“寫”字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還有竹片和木板。

樹木到處都是,竹子在南方也很普遍,因此,人們就把它們削成一條條狹長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麵寫字。竹子做的叫竹簡;本頭做的叫木簡,又叫版牘。

簡的長度不一樣,長的有三尺,短的隻有五寸。人們寫信的時候,往往用一尺長的簡,所以後來把信稱為“尺牘”。還有一種簡,三麵起棱,可以豎起來,便利兒童閱讀,這就是當時的兒童識字課本哩!

每根簡上寫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20來個字,少的隻有一兩個字,多的也有三四十個字的。

人們在簡上寫字的時候,還準備好一把刀,萬一把字寫壞了,就削掉重寫。直到今天,我們還把修改文章稱為刪削。

我們祖先在簡上寫了字,就用繩子、絲線或皮帶,把一根根簡編在一起。這樣,就成為一冊一冊的最原始的書了。“冊”是一個像形字,就像一根一根簡用繩子串起來的樣子。

什麼時候我們祖先開始用竹片和木板寫字的呢?

這個問題現在很難斷定,很可能在殷商時代,人們就已經這麼做了。因為我國的古書——《尚書》上說,殷朝已經“有典有冊”了。在甲骨文裏,也有這樣一個字:“”,這就是古寫的“冊”字。

竹簡和木簡上的字,都是用毛筆寫的。我國的毛筆,可能在殷代就發明了。在一些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到殷代人們用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

在竹簡和木簡上寫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容易,而且也便於編連。這樣就使古人有了編書的條件。我國最古的正式書籍就是用竹簡和木簡編成的。這樣的書,是曾經一再發現的出土文物。

據古書的記載,西漢時候,人們曾經在孔丘舊宅的牆壁中發現了許多竹簡和木簡,上麵寫著《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幾十篇儒家所謂的“經典”。據《晉書》上記載,在晉武帝時代,有人發掘了戰國時期的魏襄王的墓(一說是魏安厘王的墓),得到竹簡幾十車。

解放以來,我國各地發現的竹簡和木簡,已有20多起。其中出土數量最多的,要數前幾年出土的居延漢簡。

我國甘肅省北部額濟納河流域,古代稱為居延。西漢武帝的時候,曾經派軍隊在這裏開荒和守衛,還修築了大量的軍事設施。解放前,這裏曾出土過漢簡1萬多根。1972年197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這一帶進行考古發掘,發現漢簡約兩萬根,不但比解放前增加一倍,而且也是我國曆來發現古代簡牘最多的一次。

這兩萬多根漢簡,絕大多數是木簡,隻有極少數是竹簡。現在,考古工作者已初步整理出70多個完整的或比較完整的簿冊。它們是研究漢代曆史的重要資料。

這次發掘,還出土了兩幅木板畫。這說明當時不但用竹簡和木簡寫書,還用木板來畫圖。

用竹簡和木簡寫字,雖然比甲骨上刻字容易,可是這樣的書仍舊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笨重,翻閱起來十分麻煩,攜帶尤其不便。

據古書上說,戰國時代,有個思想家叫惠施,他旅行的時候,要用五輛車子裝他所帶的書。他的書,其實就是一捆一捆的木簡和竹簡。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許多事情他都要親自處理。當時的公文都寫在竹簡和木簡上,他每天看的公文竟有100多斤重。

西漢時候,有個人叫東方朔,是個文學家。有一次,他為了給漢武帝提建議,竟用了3000根竹簡寫了一篇奏章,由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去。

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人們在使用竹木簡的同時,又發明了另外一種辦法,用絲織品來寫字、畫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養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還不能確定。據古書記載,在殷商時代,我國蠶絲業已經相當發達,在甲骨文中,已經有“絲”、“帛”和“桑”等字;另外,還有祭祀蠶神的記載。當時,人們不但有絲綢可以做衣服,甚至連用的東西也用絹帛包起來了。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一些粘附在殷代銅器上麵的絲綢殘片,有的織成了菱形花紋,有的還有刺繡的圖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絲織品的生產也更加普遍。大約在西周時候,人們就開始用帛寫字。到了春秋戰國時候,用帛寫字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古人寫的書裏,“竹帛”兩個字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稿紙”。戰國初年有個思想家墨子,曾在他的書裏不止一次地說到“著於竹帛”,就是寫在竹簡和帛上的意思。這說明帛和竹簡木簡一樣,當時都用來做書寫的材料。

那時候,人們不但用帛寫字,還用帛畫圖。

從1971年底到1974年春天,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三座漢墓,除了發現一具2000多年沒有腐爛的女屍,還獲得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在這些文物中,尤其重要和罕見的是兩幅彩繪帛畫、兩幅畫在帛上的地圖以及一大批帛書,同時出土的,還有600多根竹簡。這說明當時竹木簡和帛是並用的。

帛很輕便,便於攜帶和書寫,看起來也很清楚。可是,帛的生產畢竟不是那麼容易,價錢也太貴了,一般人用不起。所以在我國古代,帛書不及竹簡和木簡那樣普遍。竹簡木簡太笨重,帛又太貴,用這些東西寫字,都有缺點,還得想出更好的方法來。

於是,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紙終於被發明了。

在講紙的發明以前,這裏先講一個關於“赫蹄”的小故事。

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二人都被召入宮,得到了漢成帝的寵幸,一個當了皇後,一個當了昭儀。宮中有個女官叫曹偉能,生了一個孩子,按說應該是皇子。趙昭儀知道廠,就派人拋棄了孩子,把偉能監禁起來,給她一個綠色的小匣子,裏麵是用“赫蹄”包著的兩顆毒藥,“赫蹄”上還寫看:“告偉能,努力飲此藥……”就這樣,偉能被逼著服毒死了。

這張包著藥還寫上字的“赫蹄”,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二世紀末葉,我國有個學者應劭解釋說,它是一種用絲綿做成的薄紙。

原來在西漢時代,我國已經能製作絲綿了。製作絲綿的方法是把蠶繭煮過以後,放在竹席子上,再把竹席子浸在河水裏,將絲綿衝洗打爛。絲綿做成以後,從席子上拿下來,席子上常常還殘留著一層絲綿。等席子曬幹了,這層絲綿就變成一張張薄薄的絲綿片,剝下來就可以在上麵寫字。

這種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絲綿紙。

在東漢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我國有名的學者許慎,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這部字典裏已經收有“紙”字。他解釋“紙”字的意思,就跟在水中打製絲綿有關。因為最早的紙是用蠶絲做成的,和做絲綿又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紙”字就用“糸”做偏旁。

這種絲綿紙的發明,是當時勞動人民努力實踐的成果。偉能死的時候是公元前12年,毫無疑問,“赫蹄”的發明年代代應該在這以前了。

用絲綿紙寫字,既光滑,又輕便,一定受大家的歡迎。不過,它還得用蠶絲做原料,不可能大量生產。

絲綿紙雖然不能大量生產,它的製造方法卻給人們很大的啟發。既然可以利用蠶絲的纖維來造紙,那麼,可不可以利用富於纖維質的植物來造紙呢?人們從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終於逐步摸索到造紙的方法。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上,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我國考古工作者立即對這座墓進行了清理,在墓中發掘到銅劍、銅鏡、半兩錢、石虎、陶器等文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包著麻布的銅鏡下麵,放有一些米黃色的古紙,最大的差不多有十厘米見方,還有一些較小的紙片。紙上麵有明顯的被麻布壓成的布紋。由於長期和銅鏡放在一起,紙和麻布的表麵都呈現出綠色銅鏽老斑。這些情況說明,它是和其他文物同時隨葬入墓的。

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古墓和出土文物進行研究,斷定它們的年代不會晚於西漢武帝,離開現在已經有2100多年了。

這些古紙因為是在灞橋這個地方發掘出來的,所以稱為灞橋紙。

灞橋紙究竟是用什麼原料製造的呢?

1965年,我國有關單位對灞橋紙進行了反複的檢驗,確定它主要是由大麻纖維所造的,但是也混有少量的苧麻。

大麻是我國種植的最古老的麻類。春秋時代編成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就提到“麻”和“”。“麻”,指大麻;“”,指苧麻。漢朝時候,它們都是麻紡業中的主要原料。因此,人們也就把它們用來作為造紙的原料了。

用麻來造紙,采用的也是絲綿紙——“赫蹄”的製造方法。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穿不起絲綢、絲綿,隻好穿麻製品。古書上是把“布”(指麻布)和“帛”並提的,把“麻縷”和“絲絮”(指絲綿)並提的。當時製造麻縷,跟製造絲綿的方法一樣,也是在水中進行的。《詩經》中就講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漚”就是把麻長時間地浸漬在水中。在水中製造絲綿的時候,竹席子上總有殘留著的絲綿;同樣,在漚麻的時候,也總有細碎的麻筋落下來。竹席子上殘留的絲綿可以做成絲綿紙,勞動人民在積累了做絲綿紙的經驗以後,就很自然地采用這種方法,用細碎的麻筋製造植物纖維紙了。

灞橋紙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它的發現,在科學技術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過去,曆史書都說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灞橋紙的發現,說明早在西漢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已經發明用植物纖維造紙了。

除了灞橋紙以外,1933年,在我國新疆羅布淖爾地方,也發掘到一張西漢古紙,不過它的時代比灞橋紙晚一點。這張西漢古紙,也是用麻類纖維製造的。

我國雖然在西漢時代就有了植物纖維紙,但是,那時候麻縷也跟絲綿一樣,是用來做衣服的,不可能大量用在造紙上。同時,麻縷製的紙又厚又糙,不很適宜寫字。它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才能代替竹簡、木簡和絲綿。

我們在前麵講過,造紙法不是蔡倫最早發明的。那麼,蔡倫是個什麼人?他跟造紙法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這裏,我們就來講講蔡倫的故事。

蔡倫生活在東漢和帝時候,他是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萊陽一帶。在蔡倫出生的幾十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東漢初年到漢和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都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紙張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倫從小就到皇宮裏去當太監,擔任職位較低的職務——小黃門,後來得到漢和帝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一尚方令,監督工匠為皇室製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而經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當時,蔡倫看到大家寫字很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太貴,絲綿紙不可能大量生產,都有缺點。於是,他就研究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裏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幹,這樣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了漢和帝,漢和帝讚揚了他一番。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的方法造紙。

造紙技術很複雜,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憑空想出來的;事實上,在蔡倫之前,勞動人民已經用植物纖維來造紙了。所以我們不能說紙是蔡倫發明的,但是也應該肯定蔡倫對改進造紙技術是有很大貢獻的。

蔡倫帶領工匠改進造紙方法,造出了質量較高的紙。他提出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來做原料,也是造紙技術的一大進步。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的還是廢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產。至於用樹皮做原料,更是一個新的發現。後代人用木漿造紙,就是受到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成功,這是人類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從此,紙才有可能大量生產,給以後書籍的印刷創造了物質條件。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80年(東漢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曆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記載下來。

自從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以後,造紙業就迅速發展起來。到了晉朝時候,紙就為人們普遍使用,代替了帛的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候,造紙的原料已經不限於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它的範圍逐漸擴大了。

西晉的文學家張華在他寫的《博物誌》中說:剡溪(現在的浙江嵊縣地帶)出產古藤,可以造紙,所以就把紙稱為剡藤。

隋朝的虞世南輯了一部《北堂書鈔》,書裏引用東晉人範寧的一句話說,土紙不可作文書,文書都是藤角紙。

宋朝的趙希鵠寫了一部《洞天清錄集》,書中說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有不少字是寫在會稽出產的豎紋竹紙上的。

從上麵這些記載中,我們知道,晉朝時候人們已經用藤和竹做造紙的原料了。

那麼,範寧說的“土紙”,又是什麼原料製造的呢?

有人認為這種“土紙”,就是麥稈、稻稈等粗纖維造的草紙。

在南北朝時代,北方人還用楮樹皮造紙。那時候,有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寫了一部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這部書在講到北方農民種植楮樹的時候說:他們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獲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紙,得利就更大了。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北方農民種楮樹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紙;而且煮剝樹皮是造紙的一道重要工序。

造紙原料範圍的擴大,對於造紙業的發展和進步有重要意義,各地就可以利用當地出產的材料來造紙了。

由於原料範圍的擴大,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紙的質量也越來越好,生產的數量也大大增加了。

紙張多了,抄寫書籍的風氣就流行起來。於是,又出現了一種保護書卷紙張的新方法。人們在製造的時候,再加進一種味道非常苦澀的叫做黃蘖的草藥。這樣的紙可以避免蟲咬,長期保存。這種新方法稱為“入潢”,在唐代就非常流行了。

在隋唐時候,我國造紙業更加發達起來。這跟當時的政治經濟是分不開的。自東晉以來,原來經濟落後的江南地區,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努力,經濟也已經上升到黃河流域的水平。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麵,到了唐朝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封建經濟非常繁榮。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這種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局麵,必然要求發展造紙業,造出更多更好的紙張,滿足各方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