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與黑旗軍
劉永福原名建業,字淵亭。1837年出生於廣東欽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8歲時,隨父流亡到廣西南部的上思縣。他從13歲起在左江當船工,又曾一度流浪到越南芒街做工,備受困苦。
1857年,他加入了廣西天地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後來劉永福氣領導的黑旗軍是天地會的一支,以七星黑旗為軍旗,故稱黑旗軍,基本成員是貧苦農民。19世紀60年代移到滇越邊境一帶,逐漸擴充到兩千多人。1873年法軍侵入河內,劉永福黑旗軍應越南政府邀請抗法;1883年取得紙橋大捷。中法戰爭爆發後黑旗軍在越南的山西等地抗法,翌年,劉永福接受清政府給的“記名提督”頭銜,成為清朝的官員。
1882年4月,法國又進攻越北,直窺我國雲南。劉永福率黑旗軍三千人。兩軍相遇於河內西麵的紙橋,劉永福見敵人在武器上占優勢,決定采用伏擊戰,取得紙橋大捷。越南國王晉升劉永福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1884年8月,清政府正式對法宣戰以後,收編了黑旗軍,授予劉永福記名提督。
1885年3月,黑旗軍同雲南農民,越南人民義軍配合作戰,取得臨洮大捷,乘勝克複十數州縣,戰後,清政府調劉永福人關。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清政府任命劉永福幫辦台灣軍務,率黑旗軍渡台,駐守台灣。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劉永福率黑旗軍與徐驤義軍聯合作戰,黑旗軍英勇作戰,絕大部分光榮殉國。
1895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劉永福和台灣人民堅決反對清王朝把台灣島割讓給日本。劉永福孤軍奮戰,彈盡糧絕,後化裝潛回大陸,晚年住在廣東,191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