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日鬥爭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號召人民武裝抗日。東北各階層人民和國民黨在東北的一部分愛國軍隊相繼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義的抗日義勇軍。抗日義勇軍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和國民黨政府的破壞與限製,以及自身存在的弱點,到1932年底基本瓦解。從1932年初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南滿、東滿、吉東和北滿先後組織了十幾支抗日遊擊隊,堅持抗日遊擊戰爭。從1933年秋起,各地方遊擊隊發展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日同盟軍、反日聯合軍等抗日武裝。
1935年6月3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關於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原則,以王明、康生的名義,寫了《給東北負責同誌的秘密信》,提出擴大遊擊運動和聯合一切反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問題。
1936年2月10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名義提出《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決議草案》。2月20日,東北人民革命軍負責人楊靖宇(1905-1940)、王德泰、趙尚誌、李延祿、周保中、謝文東和湯原遊擊隊、海倫遊擊隊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製宣言》,宣布東北各抗日武裝改組建製為東北抗日聯軍。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東北抗日聯軍編成10個軍。第一軍,1936年7月編成,軍長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鐵岩,參謀長安光勳,下轄3個師,2個教導團,共3000餘人,活動於南滿地區。第二軍,1936年3月編成。軍長王德泰,政治委員魏拯民,政治部主任李學忠,參謀長劉漢興,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共2000餘人,活動於東滿地區。第三軍,1936年8月編成,軍長趙尚誌,政治部主任張壽(李兆麟),下轄10個師,共6000人,活動於北滿哈爾濱以東地區。第四軍,1936年3月編成,軍長李延祿,政治部主任黃玉清,下轄3個師,共2000餘人,活動於吉東(黑龍江牡丹江地區)密山、勃利一帶。第五軍,1936年2月編成,軍長周保中,副軍長柴世榮,政治部主任胡仁,參謀長張建東,下轄2個師,共700餘人,活動於吉東綏芬河、寧安地區。第六軍,1936年9月編成,軍長夏雲傑,政治部主任蘭誌淵,參謀長馮治綱,下轄4個師,共1500人,活動於北滿鬆花江下遊湯原、蘿北、依蘭、樺川、富錦、寶清等地。第七軍,1936年11月編成,軍長陳榮久,參謀長崔石泉,下轄3個師,共700餘人,活動於吉林虎林、饒河地區。第八軍,1936年9月編成,軍長謝文東,副軍長滕鬆柏,政治部主任劉曙華,參謀長於光世,下轄6個師,近1000人,活動於黑龍江依蘭、方正、延壽、勃利、樺川、富錦等縣。第九軍,1937年1月編成,軍長李華堂,參謀長李向陽,下轄3個師,共800餘人,活動於北滿勃利、依蘭、方正地區。第十軍,1936年冬編成,軍長汪雅臣,副軍長張忠喜,政治部主任王維宇,下轄10個團,共700餘人,活動於吉林五常、舒蘭一帶。東北抗日聯軍得到蘇聯、朝鮮人民的支持和幫助,金日成等朝鮮共產主義者還在抗日聯軍中擔任領導工作。東北抗日聯軍在東北南起長白山,北抵小興安嶺,東起烏蘇裏江,西至遼河東岸的廣大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同日偽軍進行了幾千次戰鬥,粉碎了敵人多次的“討伐”。他們的英勇鬥爭,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愛國運動。
盧溝橋事變後,東北抗日聯軍為適應全國抗日鬥爭的需要,進行了改編,先後將11個軍改編為3路軍。即:第一路軍,由抗聯第一、第二軍組成,總指揮兼政委楊靖宇,副總指揮王德泰,共約6000人;第二路軍,由抗聯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軍組成,總指揮兼政委周保中,副總指揮趙尚誌,共約1000人;第三路軍,由抗聯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軍組成,總指揮李兆麟,政委馮仲雲,共約500人。抗聯改編以後,在中共東北地方組織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第一路軍轉戰於長白山西南和西北地區。1938年3月中旬,楊靖宇率領500餘人,奇襲通北老嶺通輯線鐵道工事場的敵偽軍,斃傷日偽軍10餘人,生俘83人,毀房屋12棟、汽車兩輛。7月,伏擊摩天嶺敵人,兩次擊潰阻擊抗日聯軍西征的偽滿軍精銳部隊兩個團,斃俘偽軍團長以下1000餘人。1939年初,第一路軍又在吉(林)敦(化)鐵路的哈爾巴嶺消滅日軍400餘人,破壞了鏡泊湖水電站的設施並切斷了牡丹江和敦化公路的交通。5月,攻克敦化縣南部重鎮大蒲柴河,殲滅日軍助川聯隊,助川中佐被擊斃,偽警察署和自衛團被消滅,繳機槍1挺和大批步槍、彈藥、糧食等。9月,又在寒蔥嶺伏擊日軍,毀汽車12輛,打死日軍少將司令鬆島以下200餘人,繳獲重機槍2挺,輕機槍4挺,迫擊炮1門,步槍150支,子彈70餘箱。第一路軍機智勇敢的遊擊戰,沉重地打擊了日偽的統治。從1939年10月開始,日偽軍30萬人,把第一路軍包圍在原始森林裏,企圖活捉楊靖宇,根絕南滿的遊擊隊。楊靖宇率領部隊與敵人周旋3個月,最後隻剩下300餘人。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在吉林省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