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魅商
強化道德修養
1.為仁由己,自我節製
我國傳統道德修養方法,最大的特點是講求實效,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省、自察、自我節製。所謂“為仁由己”,即道德修養的方法、為仁的方法,是要求自身,強調從自己做起。
《論語》中有許多這方麵的論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顏淵問“仁”,子曰:“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這些對話說明:一個人能否成為“仁者”,能否成為有道德修養的人,關鍵在自身,能否自我約束,自我節製。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道德修養方法的根本立足點。
能“躬自厚”、“求諸己”,則能弘道。這種強調嚴格要求自己,強調靠主觀努力、從自身做起,而不強求別人、依靠別人的方法,是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同時也包含有積極實踐的意思。
應該說,這種方法,符合道德修養的客觀規律。
《論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論述:“君子病無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這些話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怨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慚愧自己沒有能力;不耽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害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有道德修養的人,麵對“窮困”(窮,指理想、誌向、抱負不得實現,政治上窮困不通)能堅定信念,(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遵守道德準則。不像“小人”,麵臨窮困,就放蕩不羈,非禮違法,甚至違背良心逐利求名,無惡不作。
能“病無能”、“患不知人”、“固窮”,則自己的道德素質就好,道德水平就高,不會像“小人”那樣不能忠貞堅定,不辨是非,背叛原則,以求一己一時之私利,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今天,從提高道德素質的角度著眼,這種“為仁由己”、“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方法,是值得借鑒的。當然,我們不能像古人那樣,脫離實際,閉門思過。而應該在參與社會生活、生產、改革、創新的變革現實的實踐中,嚴格要求自己,主動自覺地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有著很高的魅力,像太陽吸引行星一樣吸引眾人。
2.能近取譬,為仁之方
加強道德修養,強調求諸己、從自己做起。但自己從哪裏做起?對此,《四書》中有許多精辟見解:“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道德修養的要求雖然很高,但並不是高不可攀。隻要主觀努力,著實去做,就可以達到目的。特別是從近處、從低處、從小處著手,一步一步去做。這是加強道德修養的最基本的傳統良方。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何乎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這些論述說明:能近取譬,是為仁之方。也就是說加強道德修養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從近處、從自己思想深處著手。用流行的話說,加強道德修養要聯係實際,從實際出發。
這一見解,在當時是出類拔萃的,就是今天也是正確的,正人先正己嘛!我們應該繼承這種方法,創造性地運用這種方法。不放過身邊、周圍的每一個鍛煉、考驗和加強品德修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