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商:人生的追求(2 / 3)

洛莉塔住在她舅舅家,她舅舅是德國人,一戰前移居瑞士,是一家服裝公司的設計員、並不很富有。卡耐基按門鈴時,有人把他迎了進去。

洛莉塔已吃過早飯,已經妝洗過了,這時的她比昨晚多了幾分嫵媚,看得出,她對卡耐基懷著很大的好感。洛莉塔將卡耐基輕鬆地介紹給她的舅舅全家後,兩人便告辭出來去旅遊參觀伯爾尼的名勝。

洛莉塔告訴卡耐基她小時候曾經來過瑞士,所以對伯爾尼的景觀記憶猶新,因此帶著卡耐基四處觀光,同時也給他介紹一些她自己知道的一些曆史知識和地理趣聞。

洛莉塔從這幾天和卡耐基的接觸中,發現卡耐基是個談話的好手,而且他的勇敢,熱忱時時在衝擊著曾受過貴族式的教育中教給自己的一切,她覺得美國是個很奇妙的國家。

而卡耐基這幾天似乎生活在一片愉悅之中,瑞士宜人的風光和身邊這位美麗高貴的女子帶給自己失敗後不曾有過的歡樂。他仿佛覺得他等待多年的愛情已經到來,上帝安排了他來歐洲,也安排洛莉塔來到瑞士。

幾天來的接觸,他們逛完了伯爾尼的所有風景後,甚至漫步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巷裏,小湖邊。

卡耐基建議去日內瓦遊玩,洛莉塔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們歡歡喜喜地替卡耐基整理行裝,預訂車票,打電話給日內瓦國際旅行社等。

他們各自準備好了,參加了本地的一個為卡耐基舉行的晚會,晚會的氣氛相當的好,柔和的燈光,悅耳的音樂,使他們陶醉在舞廳中,他們配合得非常的好,舞步相當的默契,第一次跳舞便似多年的老舞伴似的。

舞會結束後,卡耐基深情地吻了洛莉塔,這個吻很長也很動人,他們都為對方的魅力所吸引,心中都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注定他們要相戀。

4.衝破蕃蘺,情起魅商

魅商是不相信地位、身份的差別的。

1978年8月1日,全世界各大報紙、電台,同時登載播出了一條特大新聞:世界巨富、已故希臘船王阿裏斯托特·奧納西斯的惟一繼承人、年方二十的克裏絲蒂娜同蘇聯一個默默無聞、已30歲開外的貧窮職員謝爾蓋·考佐夫結為連理。消息傳開,令世人驚奇不解。

克裏絲蒂娜的父親奧納西斯擁有總噸位為600萬噸、共52艘巨輪的船隊,噸位數是蘇聯整個國家擁有輪船噸位總數的2倍半。他的資產估計有20億美元。但是,命運多難。奧納西斯在同第一個妻子離異後,雖和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遺孀結婚,卻又很快分手。接著而來的是兒子因飛機失事而喪生。1975年,奧納西斯自己也命歸黃泉。留下的孤女克裏絲蒂娜自然就掌握了這筆龐大的遺產,從而成為世界無數名人垂涎的目標。而這個20幾歲的千金小姐,已有兩次婚姻記錄了。

1977年,前蘇聯外輪公司職員謝爾蓋·考佐夫來到巴黎工作,不久就與克裏絲蒂娜相遇。考佐夫舉止文雅、滿腹學識、談吐不凡,充滿魅力。那時西方各船隊普遍都為貨源不足而頭痛,考佐夫主動告訴克裏絲蒂娜,蘇聯外輪公司願意租用她的公司的船隻,付酬優厚。這使克裏絲蒂娜非常感激。由於考佐夫談笑風生又溫柔體貼,克裏絲蒂娜對他的好感越來越強。他們先是因商業工作接觸,慢慢則向心靈深處發展。孤獨的克裏絲蒂娜心靈正是脆弱的時候,她一下墜入了情網,無力自拔。然而就在這時,考佐夫被一紙命令調回莫斯科。克裏絲蒂娜這時已完全不能離開考佐夫了。她急忙請人打聽考佐夫的下落,又托西方國家使節向莫斯科帶話。好不容易,考佐夫來了信,他說自己離不開蘇聯,讓克裏絲蒂娜來莫斯科會麵。心焦如焚的克裏絲蒂娜連1分鍾也不耽誤地來到莫斯科。久別而聚積起來的愛情的渴望再也無法抑製了,他們訂下了終身。

結婚後夫婦倆情深義重,融洽非常。他們先去貝加爾湖度蜜月,然後在莫斯科定居。腰纏萬貫的女船王表示,她願意在莫斯科極差物質的條件下生活下去,隻要和考佐夫在一起。她還希望在蘇聯生下她和考佐夫的兒子。

貧窮的職員考佐夫正是憑借著自身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巨富克裏絲蒂娜,吸引著她飛越國界衝破地位、身份和財富的巨大差異,不顧一切地來到考佐夫身邊。

5.百轉千回情係魅商

“終身不嫁”的宗旨,在高魅商的男女麵前往往不堪一擊。

曾連任印度總理,被世界公認為“最有權勢的女人”的英迪拉·甘地從小就抱定了“終身不嫁”的宗旨,並立誌獻身於民族事業。可是,1942年,25歲的英迪拉竟宣布與一位和她地位極不相稱的名叫費羅茲的青年結婚。其實,費羅茲已追了她9年之久,其間不僅曲折異常,而且也不乏機智精明大施魅力之舉。

費羅茲出生於一個海軍輪機軍官家庭,12歲時當上了童子軍,參加了學校童子軍副團長馬拉維亞所領導的組織,這一關係帶給了他與馬拉維亞在政界中牢固的同誌般的友誼。後來,他決心獻身於自由運動,參加了國大黨,通過與馬拉維亞的關係,他可自由出入印度首相尼赫魯的官邸,進入了尼赫魯家庭生活圈子,從而有機會經常與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接觸。英迪拉正當年少,端莊秀麗,身材苗條,聰明伶俐。費羅茲深深地愛上了她。同時,英迪拉也十分愛慕他在政治鬥爭中的英勇無畏的精神,他那坦率誠懇的態度,真摯的友愛,無私的精神,以及趣味橫生的幽默感。

然而,費羅茲十分明白自己的處境。他與英迪拉的家庭背景相去甚遠。費羅茲出生在一個收入相當有限的家庭。盡管英迪拉的家庭已經“放棄了”豪華的生活,但是,按照印度的標準,她仍然是在一個奢侈的家庭中長大的。更主要的是,費羅茲家庭名不見經傳,而尼赫魯家庭卻是名門望族。另外,在印度社會中,兩性被嚴格地分開,不能容許青年男女間有自由的選擇。尼赫魯家盡管十分歐化,可是在許多傳統的道德觀點與社會準則上仍是相當保守的。並且,英迪拉雖然喜歡他,但還沒有到下決心排除幹擾嫁給他的程度。如果費羅茲十分明顯地表達他對英迪拉的感情,那麼可以肯定,他會立即被排除出尼赫魯家庭生活圈子。麵對這種情形,費羅茲不甘心就此罷休,決心狠下內功,從長計議。

一方麵,他決定繼續增強與英迪拉的感情,同時警告自己在事情沒有成熟之前不要輕舉妄動。從此,為討英迪拉歡心,他對她關心備至。甚至當英迪拉到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時,他仍經常去看她。無論她去什麼地方,費羅茲總是跟著她,幫她料理日常事情,關心她的健康,陪她去歐洲各地旅遊。兩人的感情終於到了牢不可破的程度。可是當著尼赫魯家人的麵,他仍然比較克製和謹慎,更加嚴格地遵守社交規矩。以致盡管英迪拉的姨母在英國常常遇到他倆,但從來沒有發現任何談情說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