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五萬年以前,一批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當他們發現地球引力等因素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選擇了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較高的雌猿,注入太空人的基因進行雜交,這便產生了地球的人類。
提出人是“上帝”的“產品”,首先可能使你想到宗教。確實,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人都是由上帝製造的。
宗教是現代人類無法、也不應回避的話題,宗教的曆史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許比革命更深遠(曆史上有些革命運動甚至就是借助宗教的,如太平天國)。至少就目前來說,想要“論證”宗教,似乎是任何人都力不從心的。宗教深邃的哲學內涵究竟是集合了人類的思想精華,擬或是啟迪了人的靈魂——換句話說,宗教是人創造的神,還是神對人的啟示,從宗教本身是很難找出答案的。
與宗教相對照的是“科學。”在辯證唯物主義經典作家眼中,理論是實踐的“旗幟”和“指南”,理論是產生於實踐又指導於實踐的。
如果照此來衡量曆史,我們發現:一、人類迷信宗教的曆史要遠遠長於“科學”的曆史;二、“科學”往往明確地聲明具有“階級”的功利主義色彩,宗教則往往“被認為”在表麵上是調和了階級矛盾的。
在這裏我們之所以談到如上話題,主要是為了分析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背景。
達爾文進化論今天在全球的廣泛影響,自然得益於上個世紀及本世紀以來的社會革命。不僅無產階級甚至資產階級也需要“人至上”的生命史觀來“佐證”自己的社會實踐,達爾文的學說正好“迎合”了這種“需要”。
進化論提出一個響亮、明晰的法則:“物競天擇,弱肉強食。”但從內容上看,進化論則僅僅是構建了一個粗略的理論框架,這宏觀理論許多內在的“綱目條絡”至今也沒有理出頭緒,比如達爾文生前發現但終於沒能給出答案的物種的“相關變異”現象等等。二百年來,進化論“壟斷”了生物學研究的主導方向,但是今天人們發現,這種指導思想有可能走入了死胡同,這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解剖醫學,醫學家們在神經傳遞、意識鏈以及經絡穴位方麵麵臨無法解脫的困惑,以至有人幹脆下了斷言:此路不通。
於是,人們又提出了那個古老的兩難命題:大腦能不能被製造?即是說,如果大腦能被製造,為什麼不可以說是上帝製造的?如果大腦不能被製造,那麼“天然的大腦”難道不是隻能源於上帝?
今天我們同樣麵臨一個新的曆史課題。如果說二百年前社會革命造就了進化論,那麼今天人文革命的需要急切地呼喚新的生命學說。
我們在這裏提出的“人是‘上帝’的合成品”的觀點,就是旨在破譯“科學”麵臨的種種困惑,諸如人體特異功能。UFO、氣功、外星人信息,等等。
除了時代背景而外,進化論的提出離不開當時廣泛的生物考察——這一點也離不開當時科學技術的進步,如航海術等待,得益於人類視野的擴大。同樣,我們提出“人是‘上帝’的合成品”的觀點自然完全借助於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與發現,亦是以人類視野空前擴展為前提的。因此必須提醒讀者,我們的命題固然涉及到神話、傳說、宗教、古籍等等,但是絕不是同一問題的簡單回歸。
理解了這一點,就便於明確“人是‘上帝’的合成品”的本意,也就易於幫助有興趣的讀者與我們一道,使更廣泛的視角去考察和論證這一命題。試想,如果我們的命題僅僅是宗教,神話傳說的再版,還有什麼意義?
人類起源之謎
誕生於一百多年前的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是由猿演化而來的,甚至人的形體都有漸進的演化過程。
然而,1994年5月7日《北京晚報》援引新華社和國際台的報道說: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兩億年前的人形化石,經鑒定是一種食肉恐龍!
更為蹊蹺的是,在紮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他們的脊椎骨突出體外達十幾公分,類似於恐龍化石,被稱作為“恐龍人”。
今天,進化論受到的挑戰遠遠超過進化論自身的依據。考古探測為什麼一直沒能發現從猿到人中間類型的化石?並且,從猿人到新人中間有幾萬年的化石空白。如果人與大猿、黑猿4000萬年前同類,那麼“剩下的”那些大猿、黑猿為何至今毫無進化?既然人是由一支猿類“偶然”進化而來,為什麼世界上有今天的四大人種?
出於對進化論的懷疑和否定,近年來有人提出人類源於外星人與源於海洋生物的假說。這些假說都遊離了最古樸的人類史學之外。
圍繞人類起源的學術紛爭非止今日,回顧其曆史,有利於我們找到問題的焦點。
在宗教與神話中,人類起源是有“定論”的,盡管具體情節不同,人都是被神“造”出來的。而在“現代科學”中,人是自然演化的,是“優勝劣汰”中的幸運兒。以上二者的主要區別如果換一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設問:人是一次性生成的,還是億萬年無數次的“偶然演化”而來的。
誰能落實這個分界點的謬誤與正確?依靠什麼手段來驗證?
慣常的模式就是:假設——考證。
粗略地說,假設固然容易,而考證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說人與猿形體相似,人就有可能與猿同祖,那麼今天發現有人形恐龍的化石,是否也可以說人是恐龍的後代?再有,生物界形體相似者甚多,比如貓與老虎,它們是否同一祖先呢?或者說貓是老虎變的——要麼反過來老虎是貓變的?那麼驢與馬呢;狼與狗呢;豬與象呢……
如果照此推演下去,再過億萬年,貓也會再次分化成“貓甲、”“貓乙”,同樣也會出現“虎甲”、“虎乙”,“狼甲”、“狼乙”等等。至於人,也必然分化出“人甲”、“人乙”,那麼進一步問:將來這種“人甲”、“人乙”的分化與現今人種的不同有關嗎?
誰能回答這些問題!
人類源於外星人的假說似乎簡潔明了,避免了上述問題的千般頭緒,然而又有誰有能力能夠確鑿地考證到一個外星人呢?
達爾文如是說
19世紀,在英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家,他的名字叫達爾文。1831年,他以植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海軍“貝格爾”號戰艦的環球旅行,在南美地區航行五年,對熱帶與亞熱帶的動植物進行了廣泛的考察。1836年回國以後從事科學實驗和著述。他根據對生物界大量的直接觀察和實驗,認為物種的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代加強,反之則被淘汰,歸納起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根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經過一番激烈的學術的和宗教的大動蕩、大爭論之後,漸漸被科學界接受。在以後的年月裏,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的人類起源說。他們認為,人類是古猿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時間的萬物更迭的交替變化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理論從其它學科,比如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現代生物及生物化學等中尋找到了證據。根據這些證據,人們推測地球生物進化的總模式是: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目動物——猿猴類動物——人類。馬克思十分欣賞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時認為在由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的作用。
現代一般都認為,人類由古猿中的一支進化而來。古猿早在30O0多萬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現,體型較現代猿類小。考古學上通常講的“臘瑪古猿”大約生活在1400萬到1000萬年前,身高僅1米多一點,體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謂“南方古猿”大約生活在距今500多萬到100多萬年前。我們人類就是由南方古猿中的一支演化而來的。大約在200—300萬年前,南方古猿中的一支脫離了古猿類,朝著人類的方向演化。根據化石發現,現在一般將人類脫離古猿後的發展曆史分為三個階段。
1.猿人階段,大約開始於距今200—300萬年前。這時猿人已會製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腦量大約在630—700毫升,會狩獵。晚期猿人化石發現較多,我國發現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桑尼亞發現的利基猿人都是這個時期的化石代表。這時猿人已經很接近於現代人類。打製的石器也比較多樣化。有用於狩獵和劈裂獸骨的砍砸器,用來剖剝獸皮和切割獸肉的刮削器和砍砸器。最具有進步意義的是早已會用火並長期保存火種。猿人階段一般認為到大約30萬年前結束。
2.古人階段,或稱早期智人階段。我國已發現的馬壩人(廣東)、長陽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這一時期發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物征是腦量進一步增大,已達到現代人的水平。腦結構也要比猿人複雜。其打製的石器較猿人規整,有石球和各種尖狀的石器,能人工生火,開始有埋葬的習俗,並且不知是為了遮羞還是為了保溫,已開始穿掛所謂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體。並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體質也開始了分化,出現明顯差異。古人生活於大約20萬到5萬年前。
3.新人階段,又稱晚期智人階段。大約開始於5萬年前,新人化石在體態上與現代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其打製的石器相當精致,器形多樣,各種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並已出現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會製作裝飾品,進行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大約在1萬年前,已出現了磨製石器。新人又稱克魯馬努人,這是因為1868年,在法國西南部克魯馬努地區的一些山洞裏發現了5具骨架。這些骨架和現代人已經很難區分,但比現代人高大。據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約在3.1-4萬年前,被認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國發現的柳江人(廣西)和山頂洞人(北京)化石也屬於這個時期的代表。此後,人類便進入了現代人的發展階段。
以上這套由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及生物學家辛辛苦苦構建起來的體係。它牢固嗎?
人猿真的同祖嗎?
人猿真的同祖嗎?最近,法國巴黎大學植物學係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紮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他們的脊椎骨都突出體外,有的達幾十公分,與我們熟知的恐龍化石脊椎十分相似,被稱為“恐龍人”,這些恐龍人的祖先又是誰呢?恐怕不會是猿猴。
考古學和所發現的化石,是支撐“人猿同祖”這套人類自認的進化模式的主要證據,但正是在這一方麵,卻有許多令人不滿之處。
首先,現代發現的化石數量極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作為依據,進行推論,明顯的證據不足。例如,1856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穀的一個山洞中,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事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仍不充分。再說,從新人(五萬年前)到現代人之間。有將近四萬年的化石空白,怎麼能說證據充足呢?
其次,在考古鑒定上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我們的考古測定通常用碳—14測定法,但碳—14本身很不穩定,年代越遠差距也就越大,在人類化石測定方麵有的誤差竟達幾萬年或幾十萬年。
還有,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時間並不算長,在20世紀初葉的時候,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出現在四千年以前,後來經過考古發掘,把這個年代逐漸高移,1萬年,2.5萬年,結果定為4萬年,再往後美國的考古學家又提出了10萬年說……而且在這其中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學術爭議。
因此,不少人對這套進化模式持懷疑的態度。盡管從猿到人的進化有許多諸如考古等方麵的證據,但仔細分析起來,其中仍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猿和猿人和古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是什麼?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飛躍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變化的呢?為什麼缺少中間類型的化石?
有人從進化的角度提出疑問:脊椎靈長類動物的四肢都著地,這樣分散了脊椎的壓力,這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合理的。而人卻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過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合理,為什麼會發現這種進化呢?它是進化還是退化?按一般觀念認為,人類手腳的分離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當自然環境的變化將古猿趕出叢林,古猿不得不用前肢去挖掘植物的根莖,從而使前肢進化為手臂。然而,我們發現藍田人及山頂洞人,他們都生活在植物比較茂密的山區,而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用四肢行動難道不比用後肢行動更為有利一些嗎?怎會發生手腳分離的演化呢?
再者,用血漿蛋白分子差異程度的測定發現人與現在的大猿、黑猿最為接近,大約在4000萬年以前,人與大猿、黑猿分手。但奇怪的是經過400O萬年漫長的歲月,大猿和黑猿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它永遠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照目前的進化程度看,它再過4000萬年也不會進化成智人和現代人,為什麼在地球上唯有人類的進化如此迅速呢?
人種問題也是進化論者不易破解的謎案。現在世界上基本有白、黃、黑、棕色四大人種。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四種人應該是由四種猿分別進化而來。然而,進化論者又斷言,從猿進化到人是自然的偶然現象,地球上隻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適應靈長類的進化模式,這本身不是很矛盾的嗎?既然至少有四種猿可以進化成人,那麼為什麼經過幾百萬年其它猿類依然是猿,絲毫沒有進化成人的趨勢呢?我們是否已經發現正在進化成智能生物的猿類呢?再者,人類的四種膚色又是怎麼決定的呢?如果是偶然發生的變異,為什麼會形成同一地區,同一膚色的人種呢?而且,這種變異又與自然生存有什麼關係呢(達爾文認為,隻是適於生存的變異才可能遺傳)?如果人種膚色是自然遺傳而來,那麼我們是否發現過具有這四種顏色的猿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