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頭號毒王——埃斯科瓦爾
在毒品帝國——哥倫比亞,有世界上最大的販毒集團,它的魁首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戈維利亞控製著全世界的可卡因貿易,被列為世界首富的第14位。他所策劃的武裝恐怖活動,使總統、政府困擾多年而難以自拔,屬世界警方通緝的首犯。
他以“綁架機器”。“殺人魔王”而著稱於世,但同樣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大善人巴勃羅太爺”。他的入獄和越獄,不但使他的國人為之震動,而且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也為之坐臥不安。埃斯科瓦爾創造了新的傳奇越獄神話。
1.1 最大的毒品王國
哥倫比亞位於南美洲西北部,東麵與委內瑞拉、巴西為界,西北角與巴拿馬接壤,南部與厄瓜多爾、秘魯相鄰。長達6300多公裏的邊境線多為人煙稀少地帶。這裏氣候溫暖潮濕。冬為旱季,陽光明媚,其餘為雨季,雨水充沛。連綿高峻的山巒上遍布茂盛的熱帶雨林,條條河流在崇山中衝積形成的穀地,散發著幽幽的泥香。
哥倫比亞北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達2900公裏。適宜的氣候條件,特殊的地理位置。漫長的海岸線和悠久的曆史傳統,使這個國家與毒品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毒品帝國”之稱。
哥倫比亞的國旗為黃、藍、紅三色,這正好表明了該國的一個特征:出產古柯、綠寶石、咖啡。
古柯葉經烘幹進行化學反應便生產出一種粉狀物品。這就是可卡因。過去,這種植物一一直被居住在高原地區的印第安人當作藥品使用,而現在卻成為危害民眾的毒品而暢銷世界各地。
哥倫比亞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卡因加工國和販運國。這片蘊藏著珍禽異獸,奇花異草的土地,卻是毒品的淵藪。毒梟的樂園,成為製造“白色死亡”的魔鬼之城。
從70年代起,哥倫比亞的毒品種植麵積不斷擴大。到80年代後期,古柯的種植麵積為5000公頃,罌粟的種植麵積為3000多公頃。據估計,哥倫比亞年產古柯葉近3萬噸,僅次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古柯葉的年產量分別為7萬多噸和3萬多噸),居世界第3位。
在毒品“銀三角”中,哥倫比亞的販毒集團主要是對來自南美各國的毒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提純,該地區毒品總量的70%是在哥倫比亞加工的。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各類毒品加工點近500多處,因而被視為“毒品廚房”。
此外,南美大部分毒品都是經過哥倫比亞的邊境線從水陸分別偷運到美國和歐洲各地的。在美國毒品市場上,有70%的可卡因是由哥倫比亞販毒集團供應的,總金額約為50多億美元。
哥倫比亞不僅是美國可卡因的最大輸出國,而且還是美國大麻最大的供貨基地之一。幾年前僅在哥倫比亞北海岸聖馬爾塔的內瓦達山脈就種了約2萬公頃大麻,每年為該地區的大麻出口商淨賺近10億美元。1989年大麻產量減少達2700噸,仍居世界第二位,大多銷往美國。
1920年11月,哥倫比亞政府首次頒布法令,宣布對非法買賣和擁有毒品者給予嚴厲製裁。這一法令經以後多年的補充修改,已被列入國家憲法。
從1971年起,哥倫比亞多次開展了全國性的緝毒運動,每年至少焚燒兩次毒品,每次被燒的毒品約為5000公斤以上。
此外,政府還專門組織了緝毒部隊,對機場港口和各通往邊境的口岸進行嚴格檢查。
1978年初,哥倫比亞報刊報道:毒品犯罪已使全國感到恐怖。當局已不能保證公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當局手中僅有同犯罪行為作鬥爭的6000名警察,20輛巡邏車和一支武器陳舊的機動分隊。而犯罪分子卻擁有美式機槍、最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帶有紅外線瞄準器的步槍。
犯罪分子的武器先進,主要是因為他們有的是錢,在軍火商麵前比政府更能出得起價。
例如在瓜希臘省有些販毒家族有自己私設的軍隊。當時這個省的警方居然接到這樣的命令:為了不致遭受不必要的損失,需要盡量避免與販毒分子發生武裝衝突。
在馬格達雷納省,警察鼓足勇氣逮捕了幾個販毒要犯,但8小時以後,他們便遭到了手持衝鋒槍的販毒武裝的報複。被捕者被這夥人劫走了。
70年代後期,在北方港市巴蘭基利亞的碼頭上,每天裝船的走私貨多得驚人,其中包括毒品。
1978年初,在波哥大以南350公裏處,警察發現一個非法機場,在機場附近找到了一個可卡因實驗室,在倉庫裏查出價值20億比索的毒品。
鑒於毒品形勢的日益嚴重,1979年哥倫比亞政府與美國政府簽署了相互引渡條約,哥倫比亞毒品巨商第一次有可能被送往美國受審。
但是,這個引渡條約在哥倫比亞國內招致了極大的非議,此後4年中,盡管美國外交照會積了一大堆,當時的貝但庫爾總統從未簽過一份引渡命令。
80年代前,哥倫比亞主要以出口咖啡賺取外彙。
1982年12月,咖啡出口價格大跌,哥倫比亞陷入經濟危機之中。
當時的貝坦庫爾總統不知出於何種考慮,竟準備允許公開進行可卡因交易,國家從中收取稅金。
雖然這一不合情理的建議未被通過。不過,得知國家有此考慮的可卡因生產卡特爾,馬上趁機向國家的權力機關伸出了賄賂之手,用走私毒品獲取的巨大利潤收買國會議員、官僚和一些民間人士,在政界和官界建立起了自己的有利地盤。待可卡因卡特爾的存在危及國家安全時,政府才開始著慌,但為時已晚。可卡因卡特爾已深深打入國家經濟的基礎,可卡因的出口已占國民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哥倫比亞國民的1/9都在從事可卡因生產。全國從事販毒活動的竟達約20萬人。1990年哥倫比亞毒販僅向美國和歐洲就提供了大約800噸可卡因。
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從哥倫比亞運抵西歐的阿姆斯特丹港的可卡因每公斤的價格可高達12萬美元;運到美國這個對毒品檢查極嚴的國家,每公斤的價格漲到22萬美元,這僅僅是批發價;如果毒品最終零售到吸毒者手中,由於毒販們會隨著毒品的每一次到手而向純度高達90%以上的可卡因中逐次加以砂糖、奎寧等添加劑,以取更多的利潤,最終的銷售價竟高達每公斤200萬美元以上。
這樣驚人的暴利就是販毒者們為什麼會不惜拚死一搏也希求得到並推銷毒品這種“安魂劑”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這種一般高出黃金價格20餘倍的“白色黃金”的巨大誘惑,促使著哥倫比亞的販毒集團一而再再而三地鋌而走險。
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頭號首領埃斯科瓦爾就曾直言不諱地說:“在所有行業中,來錢最容易、最多、最快的隻有販毒這一‘行業’。”
至於這樣做會帶來多少吸毒者的墮落和毀滅,他們是不屑一顧的;甚至,麵對緝毒者嚴陣以待的槍彈,對冷酷無情的斷頭台和絞架,他們也不會讓步。
1.2 最大販毒集團
埃斯科瓦爾經營的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是哥倫比亞最大的販毒集團。
麥德林地處哥倫比亞北部,位於科迪勒拉山脈西麓,是1616年由西班牙人創建的。它海拔1600米,年平均氣溫21—22度。近年來人口不斷增加,現為擁有200萬人口的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
麥德林氣候宜人,盛產蘭花,紡織業發達,暢銷世界各地。
而最負盛名的還是這裏盤踞著一個龐大的毒品犯罪集團,近些年來成為可卡因的一大集散地,而猖獗的恐怖活動把這個“春城”又變成了一個戰場從貝但庫爾總統執政期間(1982—1986年)到巴爾科總統執政期間(1986—1990年),哥倫比亞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毫不誇張他說,鮮血灑滿了麥德林的大街小巷。
1988年在哥倫比亞出現了82起暗殺事件,造成40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農民,而98%的凶手仍逍遙法外。從1989年8月到1990年6月,販毒集團共進行了2595起恐怖襲擊活動,造成1500多人死亡。巴爾科總統執政期間,共有25名記者和1050多名左派愛國聯盟成員被害,約3萬人死於暴力事件,使麥德林街頭暴力活動的受害人數達到曆史上最高水平。1990年被害者近4000人。僅1990年上半年,哥倫比亞發生暗殺事件即達11887起。
前美國毒品管製局局長威廉·尤特對麥德林販毒集團作了如下評論:“他們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凶惡、最危險、最殘暴、最大膽,但也是最有錢的犯罪組織。與這個集團相比,美國的黑手黨就像小學裏的學生,日本的山口組就像教堂裏的唱詩班。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危害著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與幸福。”
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組織嚴密,精通黑道,曾一度擁有大小頭目250人,殺手3500餘人,毒販25000餘人。
該集團的核心成員是被稱為“五虎將”的5名大毒梟:頭號毒王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戈維利亞;第二號毒梟豪爾赫·奧喬亞;奧喬亞家族的元老法維奧·奧喬亞;毒品大王列德;有“哥倫比亞黑手黨教父”之稱的卡洛斯·萊德爾,裏瓦斯。
麥德林市之所以成為可卡因之都,是有其理由的。
第一,麥德林位於哥倫比亞西北,航空交通非常便利;第二,這個城市四周被連綿的山脈包圍,為地下可卡因工廠提供了極好的掩護;第三,麥德林傳統上是個工業城市,因此很容易取得提煉可卡因所需的化學藥品;第四,70年代維係麥德林經濟命脈的紡織工業不景氣,使數以千計年輕人流落街頭,其中許多人被販毒集團吸收,成為販運毒品的人或打手。
以麥德林市為中心的卡特爾販毒集團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的。最初,這個集團主要從事走私綠寶石的活動,以後又開始走私大麻等毒品。7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毒品市場的拓展,對毒品的需求量大增,這個集團進一步發展到走私可卡因。他們先是從南美洲其他毒品生產國如玻利維亞、秘魯等收購古柯葉進行加工和銷售。到80年代初,卡特爾販毒集團幹脆赤膊上陣,就在哥倫比亞種植古柯和大麻,並逐漸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的壟斷性生產體係和自成一體的販毒路線與網絡。
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控製的中心地區是與巴西接壤的萊蒂西亞地區。這裏方園幾百公裏渺無人煙,僅可種植古柯葉的麵積就達10萬公頃,僅可卡因加工廠就有300多個。這是麥德林販毒集團的主要毒品生產基地。
這個基地與外界的通道全部被販毒分子斷絕,關鍵部位和道路旁設置了無數的障礙,架設了多管大炮和高射機槍,再配之以坦克防守。基地內有四個大型機場,機場上停靠著各種類型的飛機,販毒分子平時也隻有乘飛機才能進出基地。守衛基地的販毒軍隊的裝備遠比政府軍先進,全部是清一色的從西方國家進口的最先進武器。
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控製了國內毒品生產的大部。目前,西方國家毒品市場上有15—20%的可卡因和大麻是來自哥倫比亞。麥德林卡特爾加工出來的可卡因主要銷往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邁阿密、波士頓、紐約。生活在美國的100萬哥倫比亞人大部分是毒品走私的參與者。他們每年走私到美國的可卡因達到100萬噸左右,價值超過100億美元。
為了安全,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購置了先進的摩托艇和輕型飛機,從美國的佛羅裏達附近海麵把毒品運進美國,使美國海岸警衛隊防不勝防。
此外,麥德林毒品組織還開辟了陸路走私途徑,從漫長的美墨邊界把毒品運進美國。後來由於美國對其邊界和海岸線控製加緊,毒品組織還開辟了亞洲途徑。他們把毒品裝在開往日本的貨船或航班上,先運到日本,再從日本通過海運或空運送進美國。
麥德林販毒集團將他們銷售毒品所得的巨額款項,部分地投資於合法事業,企圖通過這種方式使其非法的利潤合法化。
根據哥倫比亞警方調查,麥德林販毒集團的合法資產共有數百億美元,有幾百家合法公司,其中包括銀行、建設公司、房地產公司、廣播電台、汽車公司及大型商場等,嚴然是一個獨立的王國。隨著販毒集團勢力的增強,販毒集團在社會生活中的不法活動,更加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到底賺了多少財富,誰也無法說清楚。1984年,該集團曾向哥倫比亞政府提出,隻要政府承認其財產合法,釋放幾名著名的犯罪分子,他們願意替政府償還上百億美元的外債,由此可見其財富之多。在此之前,毒王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因政府追捕而逃往巴拿馬,他也曾向當時的哥倫比亞總統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提出:“考慮準許我們在不久的將來重新回到哥倫比亞社會中去。”其交換條件是:販毒集團停止毒品生意;不參與政界活動和從國外抽回資金“幫助政府”度過難關。
麥德林卡特爾集團的大小毒梟們牟取暴利,每年的現金流量即達數十億美元之多。為了藏匿這些錢財,他們用假名字把巨額現金存放在巴拿馬、巴哈馬等國的一些銀行裏。1987年6月,哥倫比亞司法部門停止執行同美國簽署的關於引渡販毒分子到美國的協定,這使得販毒者們更加無所顧忌。他們開始把現金從國外轉移到國內,到同年底,估計已有20億美元流回哥倫比亞。
大小毒梟們大肆揮霍,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他們在轎車、飛機、駿馬以及莊園、房舍方麵展示自己的財富,其真正夢想是買得個人體麵,以期在傳統的社交活動中獲得一席之地。
可卡因工業的發展給麥德林帶來了巨額利潤。這裏的飯店堪稱一流,有室內遊泳池、網球場,還有一座小鬥牛常飯店四周盡是高級住宅區,有些建築上還豎有巨大的圓形天線,用以收看衛星電視節目。新近拔地而起的一座豪華大廈中,建有造價高達上百萬美元一套的公寓。在公寓的每一個高懸的陽台上都有遊泳池。
1.3頭號毒王
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戈維利亞(Pabl0 Esc0bar Gaviria)是麥德林集團的首領。
在哥倫比亞的毒品商販中,埃斯科瓦爾是影響最大。作惡最多的巨孽。他控製著全世界的可卡因貿易。他的財富超過30億美元,《幸福》雜誌將他列為世界首富的第14位。埃斯科瓦爾成為頭號毒販後,被稱為“殺人魔王”。“綁架機器”,居於世界被警方通緝的名單之首。在美國,他同時遭到邁阿密、洛杉磯、亞特蘭大等幾個法庭的指控。
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戈維利亞1949年12月1日出生於麥德林西南約20公裏的小鎮思維加多(Envigad0)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個普通農民,母親當過小學教員,埃斯科瓦爾是三兄弟中的老二。由於家中僅有一處小農場被人收買,家境十分貧寒。
埃斯科瓦爾的劣跡是從偷竊墓碑開始的,他把人家的墓碑偷來將碑文刮掉,然後以低價賣出。見這一“生意”賺不了幾個錢,他便從巴拿馬走私消費品到哥倫比亞倒賣。
後來,埃斯科瓦爾找了個汽車推銷員的差事。每月20美元的工資根本不夠揮霍,他靈機一動,利用職業之便,既銷售汽車,又盜竊汽車。1974年,他因三次偷車而受到法庭指控。之後,又作倒賣房地產生意。
70年代中期,哥倫比亞的販毒活動已經迅速蔓延開來。埃斯科瓦爾經曆了一個時期的槍手訓練後,不失時機地參預了毒品走私活動。
1976年,埃斯科瓦爾因藏有20公斤可卡因在麥德林被捕,但他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審判,而且連逮捕他的警察和審理他的案子的法官都被他的人刺殺了。之後沒過多長時間,哥倫比亞法院存放的有關埃斯科瓦爾販毒的罪證和案卷的密室突然發生了火災,所有材料均被焚燒殆荊鑒於證據不複存在,法庭自然無法審理,埃斯科瓦爾便大搖大擺地走出了那拘留所。其實,這是埃斯科瓦爾的“可卡因美元”創造的“奇跡”。
但無論如何,埃斯科瓦爾在70年代的聲望還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
進入80年代以後,埃斯科瓦爾的機會來了。
一直作為麥德林市的主要工業支柱的紡織工業急速衰落,失業者猛增,失業率高達80%左右,創造了曆史上最高紀錄。
同時,安第斯山區大量農田荒蕪,許多農民湧入麥德林,使這座本來就蕭條的城市陷入了癱瘓狀態。
埃斯科瓦爾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深入到麥德林周圍的各個農場,教當地農民種植古柯,使可卡因種植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經過埃斯科瓦爾的精心組織,原來每年最多隻能收獲兩次的古柯,如今可以收獲四次。
埃斯科瓦爾把城裏的失業者和農村的盲流都吸收為古柯農場和可卡因加工廠的工人和職員。據最保守的估計,他至少雇傭了5萬人。
埃斯科瓦爾利用他的“可卡因美元”一個接一個地購買了麥德林的旅店、餐館、超級市場、遊樂設施、豪華公寓等。
1981年12月2日,年僅31歲的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戈維利亞被推舉為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的魁首。此後,他進一步健全麥德林集團的販毒組織和機構,壯大它的力量。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大量的毒品加工廠都具有了現代化大企業的規模和經營手段,網羅了一批具有高度專業知識和魔術師般頭腦的走私專家。他采用高新技術改造了販毒工具,改造了不少新的販毒手法。埃斯科瓦爾還專門建立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武裝販毒軍隊。而他本人則長期生活在深山老林裏,無人能夠了解他的行蹤。他通過使用非常特殊的通訊器械指揮著他那支龐大凶惡的販毒大軍。
作為世界上最大販毒集團的第一號頭目,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是其富無比的。
在距麥德林174公裏處,有他的一處公園,占地600公頃,擁有中型飛機1架,小型客機5架,直升飛機1架,防彈車1輛。類似的莊園、別墅,他注冊的就有96處之多,他手下的親信、仆從、保鏢、槍手共有2000人之多。在特裏翁福港,埃斯科瓦爾建了1處私人動物園,其動物之多,超過哥倫比亞全國所有動物園動物的總數之和。其中,僅大象就有4頭。
為了飼養鸚鵡,每月買葵花籽當飼料的費用相當於哥倫比亞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收入。
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很注重興辦福利事業。
麥德林1/3的產業工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毒品資金”中得到好處。
埃斯科瓦爾製訂過一項不使麥德林市存在貧民窟的計劃。
在麥德林西麵的丘陵地上,有一個叫做“羅列特”的貧民住宅處,如今這裏已經改建成了“埃斯科瓦爾地區”。
這是在1985年前後,埃斯科瓦爾收買了這片土地,在一個天主教神父的經營下,建成了600棟設施齊備的單元住房。埃斯科瓦爾把這些住房無償贈給了他家鄉的父老鄉親。所以,他被當地居民尊為神明,許多人都習慣叫他“大善人巴布洛大爺”。
埃斯科瓦爾的慈善舉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功效。
麥德林大學法學係的一位學生這樣談道:“其實我的父母也是流入麥德林市的農民。販毒集團雖然是一種罪惡的存在,但他們給失業者以救濟,給貧民以住房,這些都是政府所難以做到的。我有時認為這是一場旨在摧毀政府特權的革命,我也許有一天也要參加他們的行列。”
而埃斯科瓦爾自己呢,不愧為頭號毒梟,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以更加富有雄辯力的言詞答道:“我們的行動是替國家分憂解難,是彌補政府的無能。我們的存在,正是給廣大的工人和農民提供機會、帶來實質利益,反而有人要消滅我們!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到底是有罪、還是有功?”
而埃斯科瓦爾為他的家鄉——恩維加多市(這裏的人們稱埃斯科瓦爾為“卡波”)帶來的好處則更使他贏了許多人的好評。
這裏在幾十年前還曾是雜草叢生、滿目瘡痍的一個小鎮,而經過埃斯科瓦爾的“照顧”,這裏現在卻變成了擁有10萬人口的城市,建立了32所幼兒園,23所小學,11所私立中學,7所公立中學,4所夜大學,2所大學。
在目前的哥倫比亞,平均有13%的人是文盲,而在恩維加多,目不識了的現象已經成為曆史。
思維加多市有18個網球、足球和旱冰俱樂部。全國唯一的擁有甲級職業足球隊而又不是地區首府的城市便是思維加多市。
埃斯科瓦爾是個足球迷。這是眾所周知的,他甚至讓人在關押他的監獄裏修建了一個足球常恩維加多市還有一支非正規武裝力量。這支力量由從麥德林市招募來的年輕人組成。雇傭兵的總數約為3000人,是販毒集團同政府軍作戰的生力軍。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的武裝大多是由12—30歲的青年組成的,這些人的唯一信仰就是金錢。這些都是埃斯科瓦爾的“傑作”。
有關埃斯科瓦爾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恩維加多市的一位鞋匠盧漢講道,有一次,在乘坐了一段路途並不太長的出租汽車後,埃斯科瓦爾扔給了司機500萬比索(約合7500美元)。而他本人有一次為埃斯科瓦爾擦鞋,這位富翁順手給了他20萬比索。
埃斯科瓦爾的恩惠並非神話。在被經濟學家們稱為“拉美失去的十年”中,恩維加多市確實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恩維加多是哥倫比亞唯一實行失業和老齡補貼的地方,其公共服務除得到補貼外還澤及99%的居民,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埃斯科瓦爾的“投資”沒有白費。他贏得了“大好人巴勃羅先生”的稱號,正如埃斯科瓦爾的園丁安東尼奧·希爾所說的:“感謝親愛的巴勃羅先生,這裏(指恩維加多)變成了天堂的一部分。”這位第一號毒梟居然得到了各階層的尊重和好評。
人們說他的產業“為人民做了許多國家辦不到的事情”。以此為形象,1982年,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居然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身份,當選為安蒂奧基亞省的候補國會議員,直到1983年年中,新任司法部長羅德裏戈·拉臘·博尼利亞才揭露出這位候補議員就是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的第一號頭目。
劣跡敗露,埃斯科瓦爾這才逃之夭夭。但此後不久一天晚上,拉臘即被暴徒打死。
1.4賄賂與暗殺
對於政府的緝查和打擊,埃斯科瓦爾為首的麥德林卡特爾是以賄賂和暗殺兩手來對付的。為此,他在集團內專門設有負責賄賂、警衛和暗殺的部門及培訓殺手的學校。
為了更加順利地進行販毒活動和有效逃避法律的製裁,埃斯科瓦爾不惜重金賄賂政府官員、法官和軍隊高級官員,以求他們網開一麵,並成為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的保護傘和支持者。
1983年秋,司法部長拉臘下令逮捕“可被引渡者”,埃斯科瓦爾和喬治·露易斯逃往巴拿馬避難。他們在那裏會見了代表政府前來秘密會晤的哥倫比亞前總統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
阿方索一行不僅沒有把這些逃亡國外的罪犯的藏身之所通知美國當局,而且他們協商達成了某種交易。
受埃斯科瓦爾賄賂的高級官員涉及各個行業、部門,也涉及參議員、法官、律師以及軍警情報人員等。例如,警察從麥德林卡特爾集團“五虎將”之一的豪爾赫·奧喬亞的表兄家搜出了一份賄賂清單,受賄的有政府官員、律師、警察和大學校長,僅1985年和1986年的賄賂金額竟達150萬美元,付款地點在卡塔赫納和麥德林兩地。其條件是:降低對販毒者的罰款、阻止向美國引渡、免罪釋放販毒者。
“可卡因美元”產生了巨大效力。哥倫比亞唯一和毒品集團鬥爭的武器——警察和軍隊,由於得到賄賂,實際上已形同虛設,他們誰也不願幹涉毒品巨商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