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人物漢武帝
一、走向帝位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七月七月,春華秋實,正是金秋收獲時節。
武帝就在這天來到人世。
他的父皇景帝劉啟已經32歲了,但登基才一個月。他給新生兒取名曰"彘”。彘,今名豬。景帝怎給兒子取此等賤名?魏晉時人托名班固撰的《漢武帝內傳》說,一日,景帝在崇芳閣少憩,夢見一頭紅毛豬,醒來找卜者姚翁解夢,姚翁說此閣中將產生一位偉人,為漢家盛世之主。於是,景帝改崇芳閣為猗蘭殿,吩咐武帝生母王娡搬進去住,遂生武帝。遂取名"彘”。此說荒誕不經,景帝給兒子取此名,蓋如後世給嬰兒取阿狗、阿貓之類那樣,用意在於命賤易活。
4歲那年上,劉彘被封為膠東王。
此後不久,劉彘的啟蒙教育便開始了,景帝派人教他學寫字。當然,一天學不了幾個字,更多的時間是盡情玩耍。
他還不知道,一樁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姻緣落在了他的頭上。
促成這樁婚事的,是館陶長公主。
館陶長公主姓劉名嫖,景帝的大姐,下嫁給堂邑侯陳午,生有一女,叫陳嬌。館陶長公主想把女兒許配給皇太子劉榮,以便將來女兒能出人頭地。不曾想,劉榮的生母栗姬竟一口回絕了,原因很簡單,館陶長公主時常引薦一些美女給景帝,景帝有了新歡,自然就冷落了別的嬪妃。別人倒還耐得住寂寞,栗姬生性好妒,心中恨透了館陶長公主,如今見她來求婚,就擺出一副皇太子生母的架子,回絕了,以泄怨恨。栗姬心中好不痛快,豈不知此舉惹下了大禍,她後來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館陶長公主碰了釘子,自是憤懣不已。雖說她的丈夫陳午隻是個堂邑侯,且這侯爵還是祖父陳嬰出生入死掙下的,陳午隻是坐享其成而已。可她是當朝天子的姐姐,老母竇太後的掌上明珠。栗姬如此不給臉麵,怎不惹她惱怒?她暫且按捺下怒火,從長計議,慢慢算計栗姬不遲。
給劉榮做妃子是不成了,館陶長公主打算從親王中物色一個,最後相中了劉彘。她向王姑求婚,王姑是個有心計的女人,這等大好姻緣做夢都不曾有,趕緊答應下來。
劉彘與陳嬌都還年幼,自母親定下他們的婚事後,兩家來來往往,二人兩小無猜,倒很合得來。托名班固撰的《漢武故事》說,有一次,館陶長公主把小劉彘抱在膝上,逗他:“想要個媳婦嗎?"劉彘嬉笑道:“想。”左右有侍女若幹,館陶長公主一一指著問劉彘,劉彘都說不喜歡。最後,館陶長公主指著愛女問她:“阿嬌好不好?"劉彘這才笑著說:“好!如果給我當媳婦,我就造座金屋給她住。”這便是"金屋藏嬌"故事的由來。當然,這事不一定可信。不過,年僅五六歲的劉彘自然不會喜歡大他十幾歲的那些侍女,喜愛與自己一同嬉鬧玩耍、年齡又相仿的陳嬌,也是悄理中事。
就在這時,後宮嬪妃之間展開了一場明爭暗鬥。
導火線是薄皇後被廢。
薄皇後是靠了景帝祖母薄太後而正位中宮的,景帝不喜歡祖母的這個娘家女。薄皇後無子無女,這原因可能在她本人,更有可能是景帝絕少與她同床共枕。她的皇後位子一開始就不穩,隻是靠了薄太後才勉強維係著。薄太後一死,景帝很快就廢了她。
誰將成為景帝的第二任皇後?
栗姬最有希望。她正得景帝之寵,更重要的,是她的兒子劉榮已被立為皇太子,母以子貴,乃古之通例。栗姬自以為皇後那頂,鳳冠非她莫屬,萬分得意。
她高興得太早了。館陶長公主決計要報昔日拒婚之仇,見了景帝就百般詆毀栗姬。景帝決非那種輕信讒言之君,館陶長公主與栗姬的恩怨。他也知曉,故對館陶長公主的話隻是姑妄聽之而已。憑館陶長公主一人之力,很難扳倒栗姬。問題是算計栗姬的並非館陶長公主一人,那些自以為有問鼎實力的,還有妒嫉栗姬的嬪妃,也都不忘尋機誹謗栗姬幾句。眾口鑠金,不怕景帝不信。事情很快就有了轉機。一次,景帝生病,栗姬在旁侍奉,景帝有些悲傷,對栗姬說,他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要栗姬善待諸皇子。栗姬心胸狹窄,且正惱恨到處敗壞她的眾嬪妃,出言不遜。至於她說了些什麼,《史記》、《漢書》沒有記載,《漢武故事》說她罵景帝"老狗",恐係揣測之辭。景帝大為不快,聯想起館陶長公主和諸嬪妃之言,覺得栗姬確實不配做那母儀天下的皇後。
劉彘的母親王姑一直在悄悄地注視著這場皇後之爭,窺伺景帝不滿於栗姬後,大為亢奮,要再給栗姬以致命一擊。她忖量自己出麵會引起景帝的懷疑,就暗中指使人挑唆典客去奏請冊封栗姬為皇後。典客乃九卿之一,負責迎往送來、封爵授官等禮儀,皇宮內的恩恩怨怨,他豈能知?隻覺得皇後之位不宜久空,遂上疏奏請立栗姬為皇後。景帝正對栗姬大失所望,典客此疏偏偏戳他痛處,不禁大怒,以"非所宜言"的罪名殺了典客。接著,又頒詔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
貶劉榮,實際上是要斷栗姬的皇後夢。栗姬不僅功虧一簣,且連累了兒子,恚恨而死。
劉榮一廢,皇太子位空缺,又一場角逐開始了。
景帝共有14個兒子,除去剛被廢黜的劉榮,還有13個競爭者。他們當中,劉彘最有實力。劉彘機敏過人,連景帝都為之驚奇。除自身的條件外,他還有未來的嶽母館陶長公主的鼎力相助。自從把愛女許配給劉彘那天起,館陶長公主就打算搞掉劉榮,代之以劉彘。現在,劉榮被廢,她不遺餘力地為劉彘活動。劉彘的生母王姑也竭力為他謀劃,況且兒子的富貴也就是她的富貴。
最後,景帝終於拿定主意,立劉彘為嗣。
前元七年(前150)夏四月,景帝詔立王姑為皇後。12天後,又頒下一詔,立劉彘為皇太子,並給他改名"徹”。徹,聖徹過人之意。
這年,劉徹年方7歲。
太子乃儲君,身係江山安危,故曆代無不重視對太子的教育,景帝亦然,他任命忠厚老實的衛綰為太子太傅,教育劉徹。衛綰升任禦史大夫後,景帝又任命儒士王臧為太子少傅。除了讀書學習外,景帝有時還讓劉徹參預一些軍國大政,以便在實踐中鍛煉他的能力。
劉徹16歲那年上,景帝病逝,享年48歲。
國不可一日無君。劉徹在景帝病逝當天即皇帝位。他死後的諡號為"武",史稱漢武帝。
二、豐厚遺產
父祖留給武帝一筆豐厚的遺產。
經過60多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即位時,殘破的社會經濟終於繁榮起來,司馬遷以無比激越的心情寫道:京城和地方上的糧倉都裝滿了粟稻,國庫的錢物用不了。各地方上繳的錢有幾個億,串錢的繩子都爛了,難以一一清點。太倉的糧食陳陳相因,倉滿流到外麵,腐爛了不能再吃……與漢初那副殘破的景象相比,直如天翻地覆。
人口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遞增。根據對部分地區人口增長情況的統計,從漢初到武帝即位之初,全國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10%-12%,個別地區達20.5%-25.5%。
豐厚的遺產,雄厚的財力、物力、人力,使武帝有條件作為,大展身手。
經濟的大繁榮,是漢初"無為而治"結出的碩果。但另一方麵,"無為而治"也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弊端。
一是諸侯王驕橫不法。
乘漢初"無為而治"之機,諸侯王迅速擴充了自身的實力。如吳王劉濞,招納天下亡命之徒,即山取銅鑄錢,煮海水為鹽,大發橫財。然後,豁免國中賦稅,以收買人心。到景帝時,羽毛已豐的諸侯王終於按捺不住,劉濞聯合楚、濟南、膠西、膠東、淄川、趙6個諸侯王,樹起反叛大旗,史稱"吳楚七國之亂”。盡管叛亂很快被鎮壓,景帝又采取了一些限製、削弱諸侯王的措施,但是,中央政府仍不能有效地控製諸侯王的勢力,解除他們對中央的威脅。
二是豪強大族橫行鄉裏。
這些豪強大族中,有富商大賈,也有大地主,還有一些遊俠,他們是乘漢初"無為而治"之機發展起來的。大商人和大地主憑借雄厚的財力稱雄鄉裏,遊俠則憑他們的勇武縱橫一方。他們富侔王侯,勢傾郡縣;沒有官爵,卻有王侯的威風。司馬遷稱他們為"素封",文獻上也謂之"豪強"、"豪族"、"豪黨”。他們左右地方政治,阻礙政令的貫徹、執行。漢初,特別是景帝時,曾對他們進行過打擊,但力度遠遠不夠。
三是匈奴不時入寇。
秦朝覆亡,中原戰亂,大漠遊牧部族匈奴人乘機越過蒙恬修築的長城,進入中原邊界。劉邦稱帝第二年上,匈奴冒頓單於又領兵南下。次年,劉邦麾兵30餘萬北上,禦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白登山整整7天,最後匈奴才撤退。經過這次交鋒,劉邦明白在當時情況下,難以用武力製服匈奴,就采用了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並送上大量的錢物。匈奴人、財、物全收,但寇略如故。劉邦以後諸帝,奉行"無為而治",不但不敢輕啟戰端,且對匈奴更加忍讓。
這三大問題若不能盡快地解決,勢必危及大漢江山。
父祖留下的豐厚的遺產,使武帝有條件大有作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又迫使武帝必須有所作為。這是一個呼喚巨人並能產生巨人的時代。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寫道: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武帝能成為一代英主,主要是時代造就的。
除了"時代"這個條件之外,還有武帝自身的條件:雄才大略。
於是,漢朝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時期,便由武帝和他的臣民締造出來了。
三、獨尊儒術
君臨天下的武帝,首先麵臨的問題,是轉變統治思想。
用什麼思想來取代"無為而治"?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儒家思想最有競爭力。
諸子百家,有一套治國理論的,法、儒兩家而已;墨、道、陰陽、雜、兵、縱橫、名、農諸家,僅在某些方麵提出了某些主張。鑒於亡秦之教訓,法家那一套已被否定。可供選擇的,實際上僅有儒家。
儒家還有一個優勢:朝中多儒。
翻檢《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即位之初,在丞相任上的是竇嬰,太尉為田蚡,禦史大夫是趙綰。竇、田都熱衷儒學,趙綰乃名傾天下的儒學大師、魯人申培的弟子。三公是清一色的儒者。九卿中,郎中令王臧也是申培的弟子;中尉張歐雖學過法家那一套,然其人忠厚,行事更像個儒者;太仆灌夫,一個快客般人物;太常許昌、大行令光,思想傾向失載。九卿可考者五人,一個儒家,一個行類儒者。三公九卿中,儒家者流占了優勢。
兩個優勢加在一起,給儒學崛起提供了一個絕好時機。
機不可失,在王臧、趙綰的策劃下,一場尊儒活動在建元元年(前140)拉開了帷幕。竇嬰、田蚡予以積極支持。年過80的申培也被禮請到長安做顧問。
然而,此舉得罪一個人,她就是武帝祖母、太皇太後竇氏。這位擁有監國權的老太後親身經曆過黃老思想指導下的"無為而治",始終堅信這是最好的治國思想。她雙目早已失阻,但兩耳不聾,腦子也還清晰。王臧、趙綰、竇嬰、田蚡的活動,很快就有人密奏給她。王、趙、竇、田也知道他們犯了太皇太後之大忌,密謀之後,決定來個先下手為強,由趙綰出麵,奏請武帝凡事不必向太皇太後請示,要自行決斷。王、趙、竇、田四人精明過人,這次卻委實小瞧了老太後。很快,從太皇太後的長樂宮傳出一旨,要武帝處置王、趙、竇、田四個"禍國亂製"的罪人。武帝豈敢抗命?遂將王臧、趙綰投進死牢,竇嬰、田扮免職,把申培打發回老家。這是建元二年(前139)的事。
尊儒的首次嚐試就這麼失敗了。
第五年(前135)的五月,太皇太後壽終正寢,武帝親掌國政。
怎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這位22歲的年輕皇帝不時陷入深思之中。最後,他決定按照先帝的做法,向那些有名望有德才的文人學士--當時叫"賢良方正"--請教。元光元年(前134)五月,100多名文人學士應征到長安,接受武帝的策問。他們當中有一位來自廣川(今河北景縣)的儒生,名叫董仲舒,是研究《公羊傳》的。他給武帝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請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武帝終於被說動了,詔準。
元光元年,儒學史上一個最重要的年份。儒學從此登上了中國思想的統治舞台,曆2000多年,直至清朝的大龍旗落下。
不過,武帝也不是完全用儒學來治國,他實行的是"陽儒陰法",即表麵上是儒學那一套,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裏卻是法家那一套,嚴刑峻法。法治在"獨尊儒術"後明顯地強化,一批新的律令製訂、頒布,法網更密,執法者的幾案上擺滿了法律文書,連他們都不能遍睹。這批新的律令主要是針對官吏的,因為武帝明白:“明主治吏不治民。”一國之君難治一國之民,賢明的君主應把精力放在官吏的管理上,通過他們來間接地統治百姓。武帝一朝的立法活動,幾乎都是針對官吏的。武帝一朝,殺了5個丞相,5個禦史大夫,1個太常,3個少府,1個郎中令,2個衛尉,1個大鴻臚,1個大農令,凡19人。這僅僅是三公九卿中的大員,其他官吏被殺的就更多了。嚴刑峻法,使得酷吏輩出。《漢書·酷吏傳》收錄以殺戮立威的酷吏14人,武帝一朝便占了9人;還有2個最有名的酷吏,單獨立傳,一是張湯,一是杜周。若再加上他倆,則16個酷吏中、有11人出在武帝朝,占酷吏總數的69%。
武帝厘定的"陽儒陰法",被他的曾孫宣帝劉詢稱為"漢家故事”。實際上不獨漢代,後世封建皇朝也大多因循這一做法。
四、強化皇權
強化皇權的第一項措施,是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目標有二個,一是諸侯王,二是豪強大族。
對於諸侯王,除了誅殺圖謀不軌的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江都王劉建等人外,主要是頒布了一項新的法令:推恩今。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來的,他是臨淄(今屬山東)人,少學縱橫家言,晚乃學《易》、《春秋》,書讀了不少,卻沒求得什麼功名,最後孤注一擲,詣闕上書。武帝看了他的大作,挨不到明日,當晚便召見,拜為郎中,不到一年,連升四級,成為中大夫。第二年,即元朔二年(前1")正月,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今:諸侯王國,除了諸侯王的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可以裂地而分封為侯。名義上是"推恩"於諸侯王的其他兒子,實質上是分化、削弱諸侯王國。因為,一旦封侯,地盤就要從王國中分離出來,劃歸附近的郡管轄。從《漢書·王子侯表》看,從元朔二年正月以後,16個王國中,王子封侯的就達154人;最多的是城陽國(都莒縣,今屬山東),有33人。這樣,兼有數郡、連城數十的王國被一塊塊分割出去,僅剩下區區數縣,難成什麼氣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