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教學藝術觀1(1 / 3)

新世紀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世紀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抓緊製定麵向新世界的發展戰略,爭先搶占科技、產業的經濟製高點。回顧現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展望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一個真理,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創新,勇於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最近,美國副總統戈爾又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知識經濟在新世紀的發展中將起到致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要跟上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必須千方百計地加快知識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而創新關鍵在人才,必須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必須大量培養年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一)新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經濟變化

與社會形態特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科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提供的技術和方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今日世界的國家經濟、民族文化、社會生活和人民教育等各項事業都與科學技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受到科學精神或生產技術的推動和引導。到新世紀,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的趨勢將更加顯著。

1.科學技術的發展的趨勢

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總量呈指數規律增長,到新世紀,每十年左右科技成果總量將翻一番;科技知識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社會勞動結構和工作崗位不斷變化,職業培訓成為一種終身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曆了5次偉大的革命。1945~1955年,以原子能釋放和利用為標誌;1955~1965年,以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標誌;1965~1975年,以重組DNA實驗的成功為標誌;1975~1985年,以微處理機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為標誌;1985~1995年,以軟件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為標誌。

到新世紀,聚變反應堆將是人類的“最終能源”,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能源危機;納米技術將成為新世紀的核心技術,它將引起新世紀一場新的革命;自然界的各種“極限”將被突破,人類將進入超高溫、超低溫、超真空、超導、超強磁場、徹底失重等“超級”境界;當前宇宙空間技術和海洋開發技術的進展,預示著新世紀人類將進入宇宙工藝學和宇宙工廠的時代,無限地開拓人類的生產和經濟活動的新領域;當前“人工智能”的開發和遺傳工程的研究,在新世紀最初二三十年會取得累累碩果。

2.我國的經濟與社會形態性特征

(1)自8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了全麵工業化的曆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實踐更為其加速發展走向世界提供了難以估量的動力,到新世紀,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更活躍,更富有成效,其變化主要將表現在:①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最活躍的地區。未來幾十年內,中國的經濟總量能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雖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但可望由低收入國家開始進入中等收入中國家行列。②各產業領域內的技術裝備將有較大的提高。隨著“836”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金橋工程的完成,高新技術發展與擴散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將為提高中國工業整體技術水平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③居民消費結構將產生重大變化。食品費用比重下降趨勢會更明顯;居民住房、醫療費用支出將加大;文化消費比重將會逐步上升。④中國大陸的人口總量仍將繼續位居世界首位。到2040年左右,中國大陸人口達到17億左右高峰後,才開始緩慢下降。教育和就業壓力繼續加大,人口老齡問題越來越突出。⑤中國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到新世紀初,中國城市人口比例有可能上升40%,到新世紀中葉有望達60%。⑥麵臨資源與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盡管中國自然資源儲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很低,因而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製約;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總體趨於穩定、小有改善,但仍不容樂觀。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逐步建立完善。建立起全國範圍內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逐步進入狀態,以市場定價為基礎的價格形成機製基本建立。

(2)由於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有及人類自身的需要,未來的社會將出現若幹新的形態性特征。人類社會經曆了采集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社會學家對未來作了一些描述:①後工業社會。這種社會的基本標誌是,從事製造業勞動人數劇減,從事信息產業和服務行業的人數劇增。②信息化社會。信息和知識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料,越來越多的人將從各種意義上從事信息的獲取、轉換、存儲、加工、處理、分配和使用的工作,“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與完善,將大大延伸人類的活動時空。③學習化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學習將成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與此相關,教育在時間上擴展為終身教育,在空間上擴展為全社會的教育。④持續發展的社會。這種社會追求個體生存和個人自由、和諧、全麵發展同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

我國目前雖尚屬發展中國家,但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新世紀中葉,我國應趕上目前世界上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這就是說,國際上對未來社會的形態性特征的描述,對我國來說並非遙遠,而僅是幾十年以後的事情。

(二)走向知識經濟時代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幾乎每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變化。隨著新世紀的臨近,這種變化還在加速。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知識和信息在全球傳播;過去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今天是“電話加電視,網絡萬事通”;未來是“大家發新聞,信息通全球”。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知識和信息彌漫的世界,一個知識和信息越來越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的時代;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正在使文明世界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如果說中世紀以來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改寫了人類的曆史,使人類進入工業經濟時代,今天的知識革命及其經濟和社會變革,將使人類走向新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加拿大國家信息高速公路顧問委員會1997年9月發表了研究報告:《加拿大為數字化世界做好準備》。其第一章的標題是“走向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其第一句話是:“現在,一場社會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革命正在改變著世界。新的競賽已經開始,老的規則不再。加拿大必須迅速行動起來,去迎接這場挑戰,去抓住新時代的機遇:根據我國三步走發展戰略,我國將在新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前,發達國家正向知識經濟邁進,我們要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大力發展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經濟,實現我國經濟工業化和知識化的協調發展。

1.知識經濟時代

複旦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撰文指出:“如果說,在200年前,工業經濟開始替代農業經濟,今天,知識經濟正開始替代工業經濟。”現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與應用,不僅提高了傳統產業和現代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而且加速了知識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世界經濟正在向全球化、知識化方向轉移,大量投入正流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尤其是信息與通信、教育與培訓、研究與發展等方麵。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年度報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以上已經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新世紀,知識經濟將逐步占據國際經濟的主導地位。知識經濟的發展,不僅改變著世界經濟結構,也改變著傳統觀念。在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夢想占有土地;在工業經濟時代,人們希望擁有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掌握知識將成為人們的追求,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將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1)知識與信息。知識,作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其內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異。根據《韋伯斯特(Webster)詞典(1997年)》的定義,知識是通過實踐、研究、聯係或調查獲得的關於事物的事實和狀態的認識,是對科學、藝術或技術的理解,是人類獲得的關於真理和原理的認識的總和。根據有關文獻,知識是人類積累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知識既包括有文字記載的認識和經驗,也包括沒有文字記載的認識和經驗。為了很好地學習和應用知識,人們把知識進行分類。目前,除了科學知識的學科分類被學術界和社會廣泛接受外,很難找到“統一的”知識分類標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了有利於經濟分析,將知識分為四種。

關於“知道是什麼”的知識,指記載事實和數據。許多行業的專業人員,如律師、會計師和醫生等,需要學習掌握豐富的此類知識,才能勝任他們的工作。

關於“知道為什麼”的知識,記載自然和社會的原理與規律方麵的理論。它們是技術進步的源泉和先導。這類知識的生產需要專門的機構和專業人員來完成。

關於“知道怎樣做”的知識,指某類工作的實際技巧和經驗。不少此類知識是技術訣竅、個人技藝或工作能力,很難完全轉變成有文字記載的知識。

關於“知道是誰”的知識,指誰知道是什麼、誰知道為什麼和誰知道怎麼做的信息。這類知識對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非常重要,需要通過社會關係網絡來獲得。

顯而易見,第一類和第二類知識是有文字記載的認識類知識,是“有形知識”,非常容易編碼(信息化),可通過各種傳媒獲得。第三類和第四類知識更多地是沒有記載的經驗類知識,是“隱形知識”(tacit knowledge)或無形知識,需要通過實踐來獲得,學習“怎麼做”,可以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學習“誰知道”,要在社會實踐中積累。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經驗類隱形知識被編碼,推動了知識經濟的發展。

信息是一個與知識密切相關的詞。根據《韋伯斯特詞典(1997年)》的定義,信息是知識和情報的通信和接受,是通過調查、研究或要求而得到的知識,是情報、消息、新聞、事實和數據等。按照這種定義,信息可以是“流動的”知識,也可以就是知識,或是數據等。

關於數據、信息和知識間的關係,關係到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有必要予以澄清,有一些學者已經進行了探討。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的報告指出:“知識與信息往往是聯係在一起的。信息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可傳播形式的知識,它與知識的關係就像金錢與財富的關係。信息和經驗都對知識做貢獻,如果信息不被利用,那麼它什麼價值也沒有。隻有當信息被係統地、有目的地積累起來時,它才能轉變成知識。此時的知識本身已經越越了可傳播的信息。”

世界銀行在1998年《世界發展報告》中總結了學者們的觀點:

數據——未經組織的數字、詞語、聲音、圖像等。

信息——以有意義的形式加以排列和處理的數據(有意義的數據)。

知識——用於生產的信息(有價值的信息)。

這是一個演變過程。本世紀50~60年代,數據是重要的經濟因素。因為計算機的發展,收集、加工、儲存和應用大量數據成為可能,並決定了數據的價值。7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和軟件的發展,使大量數據變成信息成為現實,信息的加工、傳播和應用變得廣泛和便宜,信息取代了數據。美國商務部於1977年發表了信息經濟專題報告。現在,通信和計算技術的發展,使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和應用變得更加容易,知識正在取代信息的“地位”。知識已經成為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