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德國(1 / 3)

第二十章德國

國名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用此名)

主要統計

麵積35.697萬平方千米。人口8211.2萬人(其中13~17歲男236.6萬人,女223.1萬人;18~22歲男226.3萬人,女215.7萬人;23~32歲男626.5萬人,女588.3萬人)。國內鏟總值37000億馬克,約合19000億美元(1999年)。國防費478億馬克,約合231億美元(2001年國防預算)。粗鋼4404.6萬噸(1998年)。原煤2.1134億噸(1998年)。原油2900萬桶(1997年)。天然氣209億立方米(1998年)。發電量5439.72億度(1998年)。糧食4419萬噸(1999年)。海運能力,商船(載重100噸以上)1375艘、總載重量683.2萬噸(1998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40處,客運量634.23億人千米、貨運量12.57億噸千米(1998年)。

國防政策

冷戰結束和德國統一後,德國的安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從原來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前線國家"變成了安全係數大為增加的歐洲的中心。由於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德國的鄰國除了友鄰就是盟國,德國已不再麵臨直接的外來威脅。從內部環境看,德國的統一使其綜合國力劇增,人口在歐洲僅次於俄國,經濟實力首屈一指。但德國認為,目前國際形勢依然動蕩不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由於存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領土糾紛,發生地區性危機和衝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衝突呈上升勢頭;原蘇聯地區的動亂以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對德國構成"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遠程運載工具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擴散,對德國的安全利益構成了新的威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各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和衝突的可能性有增無減,使德國麵臨著難以預測的"危險"。麵對新的曆史條件,德國對國防政策進行了全麵調整,其謀求目標已開始跨越"國界",從過去的謀求生存並為最終實現德國統一創造條件,轉為著眼於承擔未來歐洲和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責任。總的看來,德國國防政策主要是為實現世界政治大國的總目標服務。其戰略是:

(1)繼續依靠北約集體防禦,並借助北約東擴維護自身安全。

(2)積極推進歐盟一體化進程,並借助在地緣政治和曆史淵源上的優勢,擴大在東歐和獨聯體國家的影響,最終實現東西歐融合,建立以歐盟為核心的全歐安全秩序。

(3)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躋身世界政治大國行列,力圖在維護歐洲和世界的安全與穩定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軍事戰略

德國統一後,根據歐洲戰略形勢的變化,對軍事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原來主要依賴北約核威懾來對付歐洲的大規模戰爭,轉變為投入常規力量同盟國一起"處理"歐洲的局部危機和對付局部戰爭,特別是重視通過控製局部性衝突達到確保本國安全和歐洲穩定的目的。其要點是:

(1)在軍事戰略思想方麵,從過去主要針對蘇聯、華約集團的"前沿防禦"轉為準備以對付各種危機為主的"多方位防禦"。

(2)在軍事部署方麵,由過去的"前沿部署體係"改為"均衡兵力部署"。

(3)在作戰方針上,由過去對付可能在德國本土發生的大規模戰爭轉而應付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可能發生的局部衝突。國防體製

德國《基本法》規定,聯邦總理為戰時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為聯邦安全委員會,成員有聯邦總理、聯邦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內政部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和總理府特別任務部長等,由聯邦總理任主席。國防部為政府中的一個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國防部長在和平時期是軍隊的最高首長,根據聯邦總理提出的政策方針,負責領導和管理陸、海、空三軍,並通過軍種監察長對部隊實施指揮。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準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是全軍第一軍人和政府的首席軍事顧問,主要負責製定國防總體方案、建軍規劃等工作。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為總監察長的辦事機構,總監察長通過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對全軍實施業務領導。陸、海、空軍軍種監察長是本軍種的最高指揮官,負責本軍種部隊的戰備訓練和行政管理,參與製定和實施國防總體方案。平時,國防部長在軍隊勤務方麵通過軍種監察長實施對部隊的指揮,在行政和專業事務方麵則通過國防部各職能部門和總監察長對部隊實施領導。戰時,全軍指揮權由國防部長移交聯邦總理。領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