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直升機:UH-ID型294架、AS-532U2型3架。
地空導彈:"毒刺"型4000部、"霍克"型72部、"羅蘭"型89部、"愛國者"型36部。
文職人員
13.7萬人
預備役部隊
34.47萬人,其中陸軍27.6萬人、海軍0.87萬人、空軍6萬人。
準軍事部隊
2.465萬人,其中聯邦邊防警察2.41萬人、海岸警衛隊550人。
部署
陸軍主要部署在北德平原和中部地區。海軍部署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區域。空軍重點部署在中部和南部地區。全國共有軍事基地734處。
兵役製度
實行全民義務兵役製,士兵服役期為10個月。各級軍官最高服役年限,將官為60歲,上校為58歲,中校為56歲,少校為54歲,尉官為52歲。
軍銜
分5等24級: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準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7級(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二級下士、一級下士),兵6級(五等兵、四等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列兵)。
駐外兵力
駐波黑北約穩定部隊2369人,駐格魯吉亞聯合國觀察團軍事觀察員10人,駐伊拉克/科威特聯合國觀察團14人,駐科索沃北約維和部隊5300人。
外國駐軍
比利時駐軍2000人,法國駐軍2700人,荷蘭駐軍3000人,英國駐軍20600人,美國駐軍57580人。
軍工生產
德國擁有現代化的富有競爭能力的軍事工業,具有自行研製和生產各種常規兵器的能力,其生產的主戰坦克、常規潛艇等兵器在世界上屬領先地位。今後德國在總體上仍將繼續保持較高的軍事技術水平和生產潛力,在個別項目上將維持世界一流水平。德國軍事工業的研究和發展重點已放在了係統技術和尖端技術上,特別是在指揮係統和武器使用係統方麵強調應用傳感技術和電子技術。德國統一後,軍事工業訂貨日趨減少,從事軍工生產的人數下降,整個軍事工業處於新的調整之中。目前,從事軍工生產的人員從原20萬人減少到10萬人。軍工生產總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6%,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加工工業總產值中平均約占3.4%,在車輛工業產值中占1-2%,在造船工業中占10%,但在航天工業中卻占了50%以上,而在其他大多數工業部門產值中所占比例均不到1%。
軍火貿易
由於曆史和外交政策等方麵的原因,德國對軍火輸出曆來持比較審慎的態度。軍工產品的80%以上行銷於國內市場,即主要為本國國防建設服務。軍工產品的出口在德國出口總額中僅占1%。德國曆屆政府均堅持"不向局勢緊張地區輸出軍火"這一原則規定。2000年1月,德政府通過了新的軍品出口準則。今後在決定出口軍品時必須考慮軍品接收國的人權狀況。同時將所有國家分為兩類,對第一類國家,包括北約、歐盟國家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和瑞典等國不作軍售限製,對其他所有國家將采取比較嚴格的軍品出口政策。德國軍工生產較發達,技術比較先進,軍火貿易額也屬世界各國前列。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1999年8月5日公布的年度武器銷售報告,在1998年全球簽署的230億美元的軍火銷售合同總額中,德國簽署的對外軍火銷售合同額占55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字,1999年德國武器出口總值達28.44億馬克,占外貿出口總額的0.3%,其中向北約成員國出口武器總價值為15.7億馬克,向北約以外的國家出口總價值為12.7億馬克。
軍隊節日
德國的建軍節為11月12日,但一般不舉行大型的慶祝活動。各軍種均無自己單獨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