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決策者,要在紛繁多變的商海中駕馭自如,立足於不敗之地,必須在對策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信息量大、變化大。市場是一隻巨大、萬能而又看不見的手。市場意識則是企業家主體意識的基石。沒有躋身於、立足於、活躍於、縱橫於市場的市場意識,沒有壟斷與占領市場的萬能之手,企業家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駕馭市場潮流的弄潮兒。

一般來說,采用合乎邏輯的經驗和方法做決策,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成功的。但對決策者來說,他所追尋的不是一般的勝利,而是超乎尋常的成功。凡事都需用謀,用謀必求製勝,製勝必用“奇招”。“奇招”就是突破兵之常法,打破思維常規,以高度的理解能力和洞察力,敏銳地從習慣思維中捕捉“空白點”,並逆著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向,從相反中求相成。隻有這樣,才能智高一籌,製敵而不受製於敵。大凡高明的謀略無不知微見著,先知先出,構思奇特,從而出奇製勝。出奇製勝並非胡想、亂為,更非僥幸成功,而是從可能點出發,通過巧妙的構思和超常的手法,在危險中求生存,在絕境中求成功,以人所不意之術,求人所共趨之利。所以謀略必須獨具慧眼,別出心裁,施展出絕招來,才能脫穎而出,出奇製勝。

有效決策與權變

一、現代決策活動的特點

(一)決策概念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顧名思義,所謂決策就是“決定對策”。具體地說,決策是具有理智的個人或群體按照某種目的所作出的行動決定。也就是說,“決策就是作決定”,“決策就是對未來實踐的方向、目標、原則和方法所作的決策。”薑聖階、曲格平等:《決策學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所謂科學決策,“就是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通過科學的方法,作出有科學根據的決定。”中國冶金建設管理協會:《決策技術及其應用》,冶金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頁。也就是說,科學決策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標,而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係統地分析主客觀條件,提出多種預選方案,並從中選取最優方案。”馬洪、孫尚清主編:《經濟與管理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頁。

決策就是作決定。但是,絕對不能把決策僅僅理解為行動方案的最後確定。實際上,決策是一個過程,它包括從問題的提出、信息收集、目標確定到方案的擬定、評價和選定等各個環節。在方案選定之後,還有檢查驗證、貫徹執行,以及信息反饋和修正、調整的過程。如此循環往複,以達到總體目標最優化的目的。由此可見,方案的選定,既是整個決策過程的成果,也是整個決策過程的一個環節。例如,國家製定並頒布的方針、政策、決定、計劃、意見等等,可以統稱為決策。然而,它們卻是經過整個決策過程而最後確定的行動方案,屬於整個決策過程的成果。因此,決策概念的涵義,不僅是指對未來行動作出的決定,而且還應包括作出這種決定的整個過程。

無論什麼決策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1)決策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解決的問題必須非常明確,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要確定目標的具體評價標準。

(2)決策要有若幹個可行方案。這裏所說的“若幹”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所謂“可行”,是指能達到預期目標;方案能在現實條件下實施。

(3)決策要能夠對比選優。即各方案要有可比性的成組對應指標。

(二)現代決策活動的特點

決策是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活動的飛速發展、人類決策目標的多元化,以及對決策質量期望的提高,造成了決策活動的鮮明的新特點。

1.決策係統的規模空前擴大

與傳統決策大多處理簡單係統不同,現代決策的對象往往是高度複雜的巨大係統。它們的要素數目極大,一個現代城市係統的複雜程度大約是收音機的百萬倍、電視機的十萬倍、汽車的一萬倍、噴氣式飛機的一千倍、宇宙火箭的一百倍、宇宙飛船的十倍。規模大了,運動慣性也大了,靈活性就差了。一個決策付諸實施以後,即使出現新情況或發現失誤,要調整也會有一個時滯,因而難以有效控製決策的後果,甚至要經過長時間才能顯示以前的某項決策的後果。這樣,反饋雖然仍是經常使用的決策控製,但模擬和有控製的實驗等前饋手段和預測比過去重要,所費代價一般較小。

2.決策活動的頻率加快

在生產力、交通和通信不發達情況下,人類的活動節奏緩慢,對決策速度的要求較低,決策者可以從容準備對策。而在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決策活動在時間上的要求很高。例如科學技術發明轉化為產品的周期縮短。計算機從50年代起,短短三十年已經更換了四代,相應的決策活動自然就日趨加速,因而過去的低效率方式被各種決策技術和自動係統所取代。60年代以來,電子數據處理(EDP)、管理信息係統(MIS)、決策支持係統(DSS)等輔助決策的現代工具相繼開發和應用。

3.決策活動包含的信息量猛增

傳統決策一般憑借決策者的經驗和個人意誌,沒有依據大量信息的需要與可能。現代決策要求在準確、及時和充分的信息基礎上籌劃未來,現代社會活動的因素錯綜複雜,信息數量急劇增加帶來了決策者的沉重負荷,人類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迫使這些上層人士允許更多人參與其事——協助分擔決策負荷。這便是為什麼有關共享管理的呼聲越來越高漲的原因。這絕非出於利他主義,而是因為舊決策體係運轉失靈的緣故。”這是當今世界上個人專斷決策方式走向消亡,群體決策嶄露頭角的一個根本背景。

4.決策主體的構成在變化

古代中國和外國的政治家都利用各種智囊幫助自己決策,但決策者個人的作用遠大於群體和幕僚,因而決策通常基於個人價值前提作出,而忽略事實前提。現代社會的大生產和組織化使決策本身的量和質都起了變化,和前工業社會相比,管理一個工業社會需要更多互有關聯的決策。同時,決策更具有技術性,這就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更加直接地參與政治活動,它產生和發展了技術知識分子,從而提出了技術知識分子與文科知識分子的關係這樣一個重大問題。而且科學和政治這兩種因素的結合使技術決策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加。有意識地製定政策,不論是外交政策、國防政策或經濟政策,都要求重用這樣的技術人才:他們可以說明將來行動的限度,詳細製訂出管理和政策程序,並且估計各種選擇的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決策活動刺激而生,並反過來影響決策活動的決策科學,作為管理學的一個重要核心,也呈現出鮮明的發展趨勢。

二、有效決策與權變

(一)抓住關鍵問題——程序化與非程序化決策

從決策所麵對的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看,我們沒有進行決策的通用方法,因為決策所麵對的環境不確定性各不相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決策者所麵對的大多數決策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重複出現的,而隻有少數問題,才是非重複性的新問題。作為一個經理人員,必須具有區分重複性和新的決策問題的能力,對重複性的決策問題,製定恰當的決策規則,采取一定的組織措施,將這些問題的決策權交由下屬人員,以便自己從日常事務性決策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決真正的新問題。隨著新問題的重複次數的增多,經理人員再積累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則,設計新的組織措施,這樣就可以不斷豐富和發展解決問題的工具庫。因此,根據決策問題的重複性及是否有相應的決策規則,我們可將決策區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兩類,這種對決策的劃分,是經理人員抓住關鍵問題的重要方法。

1.程序化決策

程序化決策就是對那些重複性和常規性決策問題,製定出固定的處理程序,按照這種固定處理程序進行的決策。例如,人事部門的雇傭決策,采購部門的再訂貨決策,大學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決策,醫院的帳單決策等等,大多數這類日常決策都是程序化決策。

程序化決策過程的核心是決策規則。決策規則是明確何種情況需要決策並如何作出決策的一種陳述。在決策規則的背後,存在這樣一種想法,即標準的、重複出現的問題隻需要解決一次,以後就可照章辦理。這樣,決策規則就能讓繁忙的經理人員能夠迅速解決常規性問題,而不需要反複對問題進行思考。通常情況下,好的決策規則應該采用“如果——那麼”的形式來陳述。例如,關於辦公室是否開空調的決策規則可以是:“如果溫度在攝氏36℃以上或4℃以下,那麼就開冷或熱空調。”仔細設計的決策規則,能使決策問題從高層經理向低層人員傳遞,從而通過決策授權,解除高層經理的日常工作負擔,使其精力和時間更多地用於相對重要的、非程序化決策問題。

2.非程序化決策

非程序化決策是在那些複雜的、重要的、非常規性環境中作出的決策。此時,決策者所麵對的環境通常是新的和不熟悉的。這類決策的頻率大大低於程序化決策。例如,決定是否與另一公司聯合、如何取代一個意外死亡的高層經理、如何開展全新產品的市場營銷等等。一般來說,在做非程序化決策之前,有必要先提出如下6個問題:

(1)需要作什麼決策?

(2)何時需要作這個決策?

(3)誰將作出決定?

(4)決策之前需要向誰獲得谘詢?

(5)誰將讚成或反對這項決策?

(6)這項決策應告知誰?

當經理人員花時間回答這些問題時,就能使決策問題和過程變得更為突出和集中,以避免不相關因素和問題的幹擾,從而便於經理人員抓住重要而關鍵的問題。

一位受尊敬的決策理論家(HerbertA.Simon)曾經這樣描述非程序化決策,他指出,對於非程序化決策而言,沒有現成的處理方法(cut—and—driedmethod),這或許是因為它以前從未出現過;或許是因為它的精確性質和結構難以捉摸或非常複雜;或許是因為它特別重要,需要對它進行量體裁衣的處理(custom—tai—loredtreatment)。

非程序化決策需要采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辦法來處理。關於這一點我們稍後單獨介紹。

3.通用的決策模式

盡管不同的情境要求不同的決策程序,但我們仍可以構造一種通用的決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