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超越英法庸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馬克思哲學(3)(1 / 3)

《正能量》通過總結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界的大量科學實驗從而表明,不是性格和情緒決定了人的行為方式,恰恰相反,而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方式決定了人的心理情緒乃至性格特征!如下:

“當實驗參與者們做出微笑的表情後,他們感覺自己快樂了起來,體內的正能量越聚越多;當他們皺起眉頭時,感覺自己也無端生氣起來,內心瞬間被負麵情緒充滿了。”

“人們不同的走路方式與情緒有著密切關聯!大踏步走的人比較快樂,而拖著腳走路的人容易情緒低落,負麵能量增多。”

“為了增強你的自信心,你應該做出強有力的動作。如果你是坐著的,就往後椅,目視高處並將雙手交疊在腦後;如果你是站著的,雙腳在地上放平,挺胸抬頭,雙臂放在前方的桌子上。”

《正能量》的作者懷斯曼說,這本著作所闡釋的核心觀點最早源於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表現主義心理學。然而他並不知道,實際上,早在詹姆斯代表作《心理學原理》成功麵世的四十五年前,在由馬克思、恩格斯、赫斯等人於1845年一起創作完成的哲學巨著《德意誌意識形態》裏,已經對此得出了十分類似的結論!馬克思言簡意賅的指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無論是誰,“這種‘人生觀’……當然總是由他們的現實生活決定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懷斯曼的《正能量》裏所列舉的那些關於“表現主義”和“行為主義”等心理學的實驗成果,其實都是對於距今170多年前,馬克思將人類本質深刻的理解為感性生活創造過程的科學驗證!

現在,我們對於“主動——過程”這種對於人類本質的洞察視角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事實上,這種徹底實現了歐陸哲學形態由“對象化——本體論”到“現象學——存在論”曆史性變革的思想內涵正是馬克思所開創的“廣義曆史唯物主義”哲學——感性生活存在論。

具體來說,請看下麵的圖示:

“柏拉圖——笛卡爾”哲學傳統→“對象化——本體論”→思辨“現成在手狀態”→什麼是人?→抽象實體→被動存在→工具或者結果

“廣義曆史唯物主義”哲學變革→“現象學——存在論”→回到“當下上手狀態”→如何做人?→感性生活→主動存在→自我創造過程

PS:如果,你對馬克思的廣義曆史唯物主義即“感性生活存在論”特別感興趣的話,不妨深入閱讀一下這四本哲學專著:1.北京大學哲學係楊學功教授的《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2.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曙光教授的《直麵生活本身:馬克思人學存在論革命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3.複旦大學哲學係吳曉明教授的《超感性世界的神話學及其末路——馬克思存在論的當代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4.雲南大學哲學係李兵教授的《生存與解放——馬克思關於人類解放的哲學主題》,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盡管現在我們明白了人類的本質是感性生活的自我創造過程,但這種“現象學——存在論”的哲學視野還隻是馬克思的“廣義曆史唯物主義”,即“感性生活存在論”的思想起點。因為“感性生活”並不是空泛的,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勞動(物質資料生產),交往(社會關係生產),需要與感覺再生產(感性需要)。

馬克思說:“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進行的曆史活動,是一切曆史的基本條件……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曆史活動……一開始就進入曆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係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家庭。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係,後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係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係了……從曆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時,這三個方麵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曆史上起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