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你為什麼不幸福——人類本質的異化(1)(1 / 3)

人類勞動的異化:當職場變成“戰場”

根據2015年初由智聯招聘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白領的職業滿意指數僅為2.41(5是滿分),這就是說,就連生活並不拮據的中產階層都普遍對自己的工作頗感不滿,甚至是厭惡。這是非常可悲的一個現象!因為,一天隻有24個小時,除了睡眠的8小時以外,我們每天至少有一半時間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度過的。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的話,那就意味著,我們從走出校園一直到退休的40年間,僅僅因為工作問題,就至少有一半的人生時光都是不快樂的!這樣的生命光景是何等淒涼!

問題的關鍵在於,職場危機根本不是一個由羅列數據就能認識到的統計學問題,而是一個生命倫理學問題!

對於廣大職場人士來說,上班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薪酬待遇是我們從踏入職場那一天起就最為關心的事情,也是評價一份工作好壞的首要標準,隻有滿足員工對於薪金的基本要求,企業文化的凝聚力、個人價值的實現以及工作本身的趣味性才有意義。否則的話,應聘者早在求職階段就已經另尋高就了。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說,工作的根本動力就是掙夠了錢以後早日退休,盡情享受坐吃山空的榮華富貴。如果一份工資薪酬隻能勉強糊口的話,除非實在找不到其他工作,否則又有幾個人樂意繼續幹下去呢?

簡而言之,在人類社會曆史的當前發展階段,工作是獲取物質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這似乎是一個就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但是,在上文中我們已經通過不少現代西方哲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的理論和生活事例,論證了馬克思的觀點:勞動作為人類感性生活創造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本質。也就是說,勞動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根據之一,沒有了勞動,人類就不可能實現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整個世界也就成了永遠無法通過“自我介紹”來證明自身存在的真實性的抽象概念,需要和感覺再生產所帶來的自由更是無從談起。那麼,矛盾出現了:社會現實中的勞動根本不是什麼人類本質,而完全淪為了賺錢的手段!一旦本質淪為手段,那麼“勞動”就變成了“上班”,它便會壓抑我們、折磨我們!

實際上,對於人類勞動本質淪為賺錢手段這一人類曆史上最不合理之處的深刻揭露,才是馬克思對於西方資本主義製度主導下的全球化現代社會進行批判的出發點!所以,無論是你是白領,還是藍領,隻要你還沒把老板給炒了的話,那麼你一定會對馬克思所講的下麵這段話深有體會:

“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隻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製勞動。因此,這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隻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隻要肉體的強製或其他強製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因此,結果是,人隻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

你看,馬克思所描繪的不正是我們很多當代人的工作狀態嗎?!

我們知道,一方麵,馬克思通過“現象學——存在論”的思想隧道洞穿了實體形而上學的堅硬謎牆,從而徹底敞開了“勞動”之於人類本質的聖性維度。另一方麵,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金錢本應該隻是用來進行商品交換的工具而已,但在資本邏輯主導下的社會現實中,金錢逆襲而上成為了目的,而勞動反倒墮落成我們為獲取金錢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我們自己無法規定勞動的內容和形式,這些都是由市場環境說了算,為了賺錢我們隻能忍受著工作所帶來的身不由己甚至心不由己!馬克思使用了一個德國古典哲學的概念來稱呼人類這種失去自我本質的存在狀態:“異化”(英語:alienation,德語:Entfermdung)。“異化指的是人們現在所是的狀況與人們所應該成為的狀況之間的分裂”。或者用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哲學巨匠弗洛姆的話來解釋:“所謂異化,是一種經驗方式,在這種經驗中,人感到自己是一個陌生人。我們可以說,他同他自己疏遠了。他不覺得自己是他那小天地的中心,是他本身行為的創造者——他的行為及其後果反倒成了他的主人,他服從這些主人,甚至會對它們頂禮膜拜。”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各行各業的私企上班族來說,“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又具體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