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話題
南懷瑾老師:我傳你一個最好的咒子,你真學會了就行了
你們修行兩個路線——漸修和頓悟,而漸修可以頓悟的。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告訴你沒有方法,達摩祖師叫你們以“楞伽印心”《楞伽經》說“以無門為法門”,沒有方法的;沒有方法就是方法。
你們注意啊!你們諸位現在打坐修行是不是說念頭空不了,你們念頭要怎麼空啊?
你的念頭不要你去反觀啊,它本來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金剛經》明明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人的心本來就是靜。鬧是人為的,自鬧嘛!庸人自擾嘛!《大學》的修養就告訴你這個道理。在明代《典故紀聞》裏說,做皇上、做大元帥的“日理萬機”,他等於沒有動過心,還是這樣安靜。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當心裏有所雜念的時候,學彌勒哈哈一笑,笑也空,會念《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本來空。也沒有說不要動,也沒有說動;動也空,不動也空。有個咒子給你念,一句話,“管他媽的!”明白啦?
你們都念過《金剛經》也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此悟的。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雲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雲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雲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要進入般若菩提境界,作什麼功夫,安住在什麼境界?怎麼降服這些妄想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如是,就是這樣已經安住了;就是這樣已經降服了。佛的答複,看起來等於沒有答複一樣。
當你問的時候,那個念頭早空了。後來佛講一句方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每一個念頭都不停留的,自然不停留。行雲流水,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當體即空。不要你去用心,你去用心求空,已經被一個妄念遮住了,自性本來空。換一句話,我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應”字是方法論;如果以本體論來講,“本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來無所住,盡管啟用,用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