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學科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1 / 3)

論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學科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一、藝術設計學科建設的源流及現狀

目前,我國各類高校普遍設立了藝術設計學科,仿佛是一種時尚,然而其設計理念的源頭卻來自傳統。早在春秋時,工藝著作《考工記》中就有記述:“審曲麵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作也。” ①此聖人的概念並非指人格品德高尚的人,而是指技藝高明者。又據《韓非子》記述:“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不如為車棿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於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這則記述使我們了解到墨子不僅是大哲學家,而且也是精通手工藝製作的高手。同時也反映了墨子的工藝思想是“強本節用”。韓非子進一步發展了墨子的工藝思想,認為“夫瓦器,至賤也,不漏,可以盛酒。雖有千金之玉卮,至貴而無當,漏,不可盛水,則人孰注漿哉?” ②這說明了玉卮無當不如瓦器,重在實用的思想。因此實用是藝術設計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原則。當然,設計作品同時也必須具備審美意識,以我國曆代文物中各種材質的工藝品為證:從土質材料的原始彩陶至景德鎮的瓷器;從金屬材料的春秋青銅鼎到現代的鋼鐵橋梁;從絲綿材料的戰國帛畫到如今的蘇州刺繡。此外,還有用土、石、木最簡樸的材料構造的各類建築等等,都形象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傑出的設計理念和審美意識。其造型、紋樣、色彩、寓意,都喻示著生命的旺盛活力,形成了思想與材質融合、造型與生命共存的藝術設計作品,千萬年來,正是這種具有生命力的設計理念奠定了中國藝術設計思想的基調和文化的命脈。

今天的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來之不易,走了近一個世紀的探索過程,僅其名稱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就幾經變化。20世紀初稱圖案學,是指李瑞清在南京督辦的兩江師範中設立了結合手工勞作的圖案教學,這或許稱之為我國藝術設計學科的先聲。50年代改稱工藝美術,到了90年代又改稱藝術設計或設計藝術。對此,張道一先生的解釋是:現在使用了‘設計藝術'(藝術設計)的名稱來概括過去的工藝美術、工業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是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和高科技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的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立的完整性。不存在新舊和是非問題,由於社會分工的細致和職業重點的需要,可以說在專業內容上更擴展了,也更貼近了文化和藝術。” ③

我國的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不僅受到傳統的影響,也受到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校的理念和辦學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借鑒了一些教學模式,引用了大量的藝術成果,諸如開設三大構成便是實證。包豪斯設計學校創辦於1919年,至1933年被德國納粹關閉,前後曆時14年,三易校址,初在魏瑪、次在德騷、後在柏林。三任校長分別是格羅比烏斯、漢斯·邁耶、密斯·凡·德·羅,教師有抽象派畫家康丁斯基、克利等。包豪斯規定學生要完成受地方手工業聯合會注冊的正式合同約束的整個學期的藝徒訓練。特別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此,與企業聯合開辟供給學生實習的作坊基地。開設的課程涉及三個類型,1.手工藝訓練。學生須在校外工匠鋪或作坊與師傅簽訂學徒合同,拜師學藝。2.素描和繪畫。要求學生根據記憶和想象作徒手畫,內容有人物、動物、植物、風景等。練習構圖和室內外設計、園林設計以及其他實用品設計。3.科學和理論。重點了解藝術史中的技術和具體的工作方法。了解材料科學,解剖學、色彩學,以及合同談判等基本知識和概念。包豪斯的辦學思想、教育方法以及開設的課程,對我們目前的藝術設計教學,仍然有借鑒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在轉變。根據國家教育部有關專家講,高職院校的總數占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至於藝術設計學科,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類高等院校設立的藝術設計專業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專業約470個,而且已經形成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等三個層次。又據我國勞動部發布的職業大典規定,有1800多個職業,而目前能具備簽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僅有90多個,由此可見從市場需求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很廣闊。藝術設計學生的就業方向也應該進一步研究當今社會和市場,從未開發的職業中尋找契機謀求發展。此外,教學內容體係不能按職業崗位和技術領域的要求來設置,因此,難以從學科導向向社會需求導向轉軌。特別是了解商業和企業具體生產內部環節的雙師型教師奇缺。從而影響和限製了高職教育中藝術設計專業特色的形成。鑒於這種狀況,很有必要從理論和教學實踐中將有關問題加以探討。譬如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結構及其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培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