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之二:人為什麼一定要往高處走呢?常言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是一種從大海到雲端、到高山,再回歸大海的循環往複的物體。水首先通過蒸發,變成蒸汽、雲霧,從低處走到高處,走到雲端,化為瀟瀟秋雨,飄飄瑞雪,落到高山,落到大地,形成一江春水,片片湖泊,最後又回歸大海,一路詩情畫意,精彩浪漫。和水一樣,人往高處走,首先要形成一種勢能(本領),具備做事、做大事的能力,才能創造輝煌。創造的過程也是消耗的過程,消耗精力,消耗智慧,消耗生命。人生從學步開始,就在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奮鬥,力圖達到相當的高度,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高處,這是人生不懈奮鬥的最大動力。但是一個人的智慧、能力、生命
畢竟都是有限度的,“江郎才盡”的典故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不論是權力的高峰,江湖的高峰,宗教的高峰,或者學問的高峰,往高處走總看到前麵還有崇山峻嶺,懸崖峭壁,不斷會出現新的高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有的可望而不可即。待到智窮識短、精疲力竭之時,在往高處走的人生旅途中感覺不到快樂、友善和幸福,有的隻是競爭擠兌和鉤心鬥角留下的累累傷痕,疲憊身心。沒有希望的虹霓閃現,隻有失望的回聲蔓延。
但當你回過頭來往低處走的時候,便發現天地仍然很大很寬很廣闊,便能感覺到你曾經到達過的高處,你為自己曾經的奮鬥感到驕傲和充實。在往低處走的路上仍然有鶯歌燕舞,潺潺流水;有清風明月,佳卉奇葩;會看到許許多多的人都是平凡地、平靜地生活著,閑適、恬淡。他們並沒有香車別墅,美色佳肴,但他們很快樂很知足,勞動著快樂著,活得山水有色,生氣勃勃。低處也有風景,低處也有詩意,隻要你具有感受詩情的心就行。因此當一個人在崎嶇險峻的人生旅程中窮途末路之際,為什麼不往低處走一走呢?當年縱邊關的霍去病有句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激勵過無數的豪傑壯士;當代有首歌《我想有個家》,也很溫馨動人啊!有個故事講:神仙給一個窮苦的農人說,你能跑多少地我就給你多少地,這個農人隻知往前跑,沒有想到往回跑,結果連累帶餓,死在半道,跑來的地也沒有意義了。人往高處走,走到高處終究還要回到低處,就像在生活的秋千上蕩到生命的最高處,最終還是要回到原來的位置一樣。人往前跑還要選好時機往回跑,上了車終究還要下車,上了台終究還要下台,隻有完美地回歸低處,走到台下,生活在煙火味十足的人間,才是正常完整的人生。前些年見到幾位在台上時經常乘坐小車的領導,退休後騎著自行車出門辦事,他們自嘲地說現在回到人間了,我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很好。像上帝一樣思考,像市民一樣生活,何憾之有?
感受之三,該放棄時應該懂得放棄。世界很精彩,人間很美好。世界有天堂,人間有蘇杭;世界有黃金美玉,人間有金錢美女;世界有良田沃土,人間有香車別墅;世界有山珍海味,人間有錦衣玉食;世界有鳥語花香,人間有仙樂名畫;世界有高山大海,人間有權力頂峰。可以說世界人間有追求不盡的財富寶貝,有吃喝不盡的美酒佳肴,有享受不完的美色妙樂,有永無止境的神秘,有難以抗拒的誘惑。作為有限的人生,有咬定青山的奮鬥,有勤奮刻苦的追求,有義無反顧的獻身,也應該有聰明智慧的放棄。草木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適時地、毫不吝惜地放棄辛勤結出的果實和嫩葉,放棄一身繁華,收縮肢體麵積,隻留下枝幹和根,以便保存體內熱量。結了美味果實的大樹總是要挨石頭,但大樹總是那樣坦然,這些果實總是要放棄的。薑戎先生在小說《狼圖騰》中說:當狼遇到危險時,就會毅然放棄到手的獵物,甚至會把吃到肚子裏的肉食全部吐出來,以便減輕負擔逃命。草木動物都有聰明的放棄,作為有思想有見識有創造力的高級動物的人類,更應該懂放棄,明智的放棄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堅守。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將還山論兵。放棄黃金的枷鎖,放棄權力的羈絆,洗去心靈中那來自塵世的汙垢和煩惱,堅守人性中形而上的意義,詩意地生活在堅實的大地上,不更是一種充實和快樂嗎?本來人和動物都有貪婪的一麵。據說印度南方人捕猴子,在一個盒子上開個小口,放人核桃,猴子抓住盒子裏的核桃,手就拿不出來了,由於猴子不放棄核桃,因此被人抓住了。動物雖然貪婪,但許多動物隻是以夠用為限,如獅子老虎捕獲獵物並飽餐之後,就優哉遊哉地去散步,剩下的食物任憑其他動物去爭得你死我活。但是人類自從發現和追求剩餘價值以來,占有和掠奪的欲望越來越強,“人為財死”折射了人類醜惡的一麵,人一旦放任其貪婪性格,那就沒有限度。放棄是人類的自我約束,是人類發展道路上的理性車閘。
辭職的日子越來越遠,權勢的記憶越來越淡,體會著春夏秋冬的交替,書寫著風花雪月的神韻,傾聽著現代化進程中的噪聲,觀看著為功利奔波的忙人和為生命掙紮的閑人,以及為將來生存背著書包趕路的學人,凝視著小孫子探尋世界的天真的目光,心裏真是五味雜陳,不知自己做的什麼,不知自己想的什麼。詩曰:
追求放棄兩關聯,權利功名霧裏看。
草木一生人一世,知足常樂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