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奴隸(1 / 2)

族人們都無法理解他們的神人的高興勁兒,但是都見慣不怪了,張凡虎也沒有理會他們,紙的用處不用太久他們就會明白,這無需對他們多做無意義的解釋。另外,他現這張紙的確是太厚了,即使做衛生紙也完全可以做三張,而且圓形的紙不好充分利用,所以撈取架必須改變形狀,做成長方形很好,而且完全可以把撈取紙漿的時間縮短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接下來的時間,張凡虎做得就順手得多了,他舍不得把這半件衣服再剪成長條形,於是撈取架隻得找其餘的替代物。他選折的是椰樹衣,棕色相互交叉的粗纖維也很適合做撈取架,而且它的原本形狀就是長方形,隻要稍加修飾縫長方形架子上就行。

晚上,勞累了一天的張凡虎坐樹下一個圓形草墩上,看著族人們為晚飯忙碌的樣子,手裏清理著一疊淡黃的紙。初的那鍋紙漿,他第一次的撈取大概撈取了三分之一的纖維,然後他用椰子樹衣再次撈取了七次,也就是七張有第一張紙三分之一厚的紙。

有了一次堪稱完美的嚐試,張凡虎第二次放入陶鍋的猴麵包樹皮和小樹枝是第一次的三倍,並且一下午的時間連續煮了兩鍋,現十餘張淡黃的紙長方形紙就被折疊一起。

十餘張長不過二十厘米、寬十厘米的紙無論是量還是質上都趕不上現代的一卷衛生紙,但是要知道史前十萬年的非洲大草原上有十餘張紙這代表的是什麼。幸虧紙無論怎樣保存都無法堅持十萬年不朽讓未來的人類看到,否則不知道那些考古學家、學著會有怎樣的反應。

第二天,如常。第三天,如常。第四天,如常。張凡虎第二天的時候讓族人們為他打下手,第三天讓他們嚐試,畢竟他自己的技術也比他們高不了多少,初不讓他們動手隻不過是想讓他們記住一些步驟和方法。

一連三天的瘋狂造紙,用去的猴麵包樹枝和樹皮約有數十公斤,但這對於任意一棵直徑超過碗口的猴麵包樹都是小傷,不會對它們造成影響,但是這對族人們造成的影響可就大了。他們終於知道了紙與草和樹葉的差距,這給他們的感覺與昨天他們神人讓他們刷牙後的感覺是一樣的,對他們的精神衝擊力是同樣巨大。

沒有時間了,張凡虎現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即去做,而且紙史前也不能寫字,至少張凡虎現還沒有打算用來寫字,這就讓紙大一個作用沒有揮出來,所以有這麼多紙的情況下他沒有再打算親自製造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凡虎計劃把這一件事繼續交給留守的族人們來進行,就像以前一樣;也就是那個“授漁”計劃他計劃進行到底——教會大荒族也學會捕魚。

好望角太大了,魚群太豐富了,即使張凡虎他們捕獲數噸重也沒有那兒豐富魚群的牛一毛或者是“龍一鱗”,連它們的皮毛都算不上。而且這次的捕魚是一個比上一次還要大的大場麵,因為是數月前向北方遷徙的沙丁魚群洄遊了,到時又是一個魚的海洋,而且這次是南非的夏季,好望角海域其餘的魚群也到了一年繁盛的時候,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大荒族人多勢眾會搶走他們的獵物,甚至會因為人多而容易捕獲,當然前提是他們聽從張凡虎正確的指揮,不會胡來攪局。

這次來大荒族張凡虎等人拿來了兩張漁網,這是道具,他要用這兩張網“網住”整個大荒族。其實這次來不是為了送網,反而是為了拉人。大荒族是與幾個月前的智速他們一樣是沒有絲毫捕魚手段的,多會退潮後的沙灘上撿拾倒黴的魚蝦等。撒網當然得水,練習撒網當然也得水,再加上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到好望角了,也需要了解現好望角魚群洄遊等情況,所以這次兩族的人都必須要去一趟好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