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超史前古洞(1 / 2)

神樹族全體族人都站在營地外目送著獵隊,深冬的沙漠在白天的太陽暖洋洋的,是所有族人都最喜歡的時候,但是晚上那可是冰寒刺骨,零下近十攝氏度的夜晚已經能滴水成冰。

女族人們為她們的丈夫、兄弟、父親遞上包裹好的皮衣,這是她們在空閑時候用骨針一針一線縫製的。那已經不是簡單的一件件衣服了,而是一心一意的親情。

獵隊已經不是像以前那樣外出數十公裏就歸來了,最多在外邊度過一夜已變成了現在的數天不歸,直線距離也在營地上百公裏之外了,而走過的蜿蜒曲折的路線就更長了。

路線更長也就預示著越危險,所以獵隊就越集中。

身為一個退役軍人和動物學家,張凡虎的組織能力比較強,做事情都有完美的計劃。

卡拉哈拉沙漠在非洲南部,也就是說神樹族身處一個溫帶地區,有一年四季,雖然不像張凡虎祖國那樣變化明顯,但是氣溫的變化確是實實在在的。在冬天,越是靠近南邊就越寒冷,比如現在的好望角絕對是狂風呼嘯、巨浪滔天、寒風刺骨。而在北方就不一樣了,隻要在赤道南部,越想北方靠近就越是溫暖。

在秋季時,神樹族獵隊和女祭司的隊伍被張凡虎分散向東西兩方查探著,他們是從南方來的,當然不用在倒回去了。

現在是一年最寒冷的時候,北方的溫度比此地要溫暖,尤其是晚上,而且北方是所有人都未知的,張凡虎親自帶隊,把所有的獵隊集中在一起向北方探索是最合適的戰略策劃,也順便為半年後的大遷徙做準備。

這次外出並不是完全向著北方前進的,而是偏向西北,張凡虎的計劃是向著西北方前進兩百公裏左右然後倒回來,回來也不是按著原路返回,而是把精力最大化,向著東邊行進數十公裏再從東北方回來,回來的途中就會經過野鳥族的原部落聚居地。

第一天前進了七十餘公裏,獵隊來到卡拉哈拉沙漠的西北部。這是絲毫不輸於南部沙漠的幹旱地帶,幾乎與現代的幹旱情況完全一樣,這破滅了張凡虎又一次期待。

但是在這沙漠中他們的收獲也不小,但是危險也很大,因為它們遇到沙漠中一種看似很小但是恐怖度卻是眾所周知的一種昆蟲——蠍子。

陸地上最早的的蠍子約出現於四億三千萬年前的誌留紀,蠍子至今仍然保持了七千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也就是說現代的蠍子與數千萬年前的蠍子幾乎是一樣的。

現代全世界有近千種蠍子,其中大多都有毒,但是卻受到人類的重大關注,當然也成了張凡虎和獵隊的重點捕捉對象,甚至超過了他們對其餘獵物的尋找。

這並不是張凡虎太貪婪,而是蠍子的重要性太高了,價值太大而史前沙漠中蠍子又太多的緣故。蠍子可做醫藥是人盡皆知的,常用來治療各種神經係統疾病,如癲癇,還有風濕等。蠍毒可以毒攻毒來解毒而且可以止痛、通絡等功效,甚至對很多癌也有一定療效。

張凡虎對這些不是很精通,但是也略懂,其實也不用他懂,因為蠍子還有另外的作用,張凡虎隻需知道蠍子吃了對人極好就行了。蠍子可作為重要的保健滋補品來使用的,蠍子營養價值豐富,不僅治病而且補人,這才是史前人類最需要的。

神樹族先向西北方走,但是遇到的蠍子卻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因為蠍子也喜歡比較濕潤的地方,這樣它們才能捕捉到更充足的食物。所以最後神樹族不得不改道,隻是向著西北走了一天路程就向著東北方向了。

蠍子在四十至零下五攝氏度均能夠生存,生活範圍極廣,張凡虎等人向更為濕潤的東北方向前進不僅捕捉到的蠍子更多,而且更大。

“三色蠍!”張凡虎出手如電,迅速衝過去蹲下來,右手食指與拇指夾住一隻蠍子尾部。蠍子的可怕就在它那一條上翹的尾部,頂端有個毒囊,毒液從尾尖的小孔中排出進入被刺者肌肉,但是隻要一捏住尾部後半部使其尾尖不能彎曲,那它的劇毒就無處釋放了,這和捉蛇是一樣的。

三色蠍的確是生活在幹旱沙漠中的一種劇毒大蠍子,體長近二十厘米,因為身為黃褐色、深褐色、淡黃色所以被稱為三色蠍。但據張凡虎了解的它卻是在現代南非西南部生活的一種蠍子,但是卻在據與現代的它們的後輩們生活的距離相差了七百餘公裏。但一想一種適應能力極強、毒性巨大的蠍子在十萬年的時間內遷徙數百公裏也無可厚非。

張凡虎沒有必要思考這麼多,他要抓緊時間,現在是最好時機。毒蠍在風濕預防與治療上麵是最好的,而過了這卡拉哈拉沙漠再向北遇到的蠍子很有可能就不是那麼好了,而且再等幾月向北遷徙是雨季,那是風濕等疾病最容易誕生的時候。

氣溫低於二十攝氏度,蠍子的活動就減少了,它們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二十五到三十九攝氏度之間。所以它們必須抓緊時間,每年的卡拉哈拉沙漠在冬季是蠍子一生最重要的時候,它們的後代就在這時候出生。白天的氣溫是它們生長最適合的時候,夜晚躲進溫暖的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