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發現曆史的價值 (2)
錢穆從中國的曆史中分明讀到了驕傲和偉大。但是他的一生,開始於維新派的公車上書,結束於台海民間往來解禁之前。在這個百年裏,他看到的又分明是狼狽和破敗。到處是流民、乞丐,良田變成了焦土,煙柳秦淮上見不到風流倜儻的文人,港口上走著趾高氣昂的洋人,中國人都成了苦力勞工……在這樣的國家,有誰能真正去愛自己的文化和曆史,能靜下心來聽一聽老人口中的陳年往事呢?當然,曆史中不僅有漢唐盛世,還有藩鎮割據、宦官當道,隻有這些都了解,才算得上真正地認識中國,也才能說了解中國,愛中國。即使有盲目地愛國之心,但是如果對曆史一無所知,這樣的愛不但無力,甚至危險。
發生在近代的義和團運動,就曾被人以愛國的名義蒙蔽,犧牲了自己的力量。一開始,義和團不過被清廷視作黃巾軍之類的匪賊,但從1900年6月起,義和團卻成了天之驕子。當時,慈禧與列強的關係急劇惡化。無奈之下,慈禧借義和團向列強施壓,以迫使列強讓步,讓列強放棄支持維新。
不過,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慈禧已經明白不可能真正打敗列強,她不過是想借著義和團威懾而已。但當威懾失效,慈禧做出了殺盡境內所有洋人、對十一國同時宣戰的極端弱智的決策。這一切不過係於她的一念之間。
但是宣戰上諭上卻寫著列強“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等滔天罪狀,似乎宣戰決策完全出於愛國愛民的凜然大義。讀一讀清朝近百年的曆史,就能知道這不過是慈禧要將維新徹底掃除。但是義和團在這樣的感召之下,會眾走上了疆場,殺公使,燒教堂,攻使館,義無返顧,前仆後繼。
義和團的愛國是真切的,但是卻被人利用,成了為維護慈禧的名分而掙紮的炮灰。他們的愛國之心遭到如此的輕賤,還渾然不覺。這種天真的愛國心,正是對以往全無了解,毫無曆史判斷能力所導致的。
“然而中國最近,卻是國民最缺乏國史知識的國家。”
人人都說著要革新,但是真正的革新應是先知道過去,有舊才有新。不知道病在哪裏,如何開刀施藥?僅憑著對過去的空想,鹵莽行事,對現狀其實是隻有破壞而很難有改進。
但凡對已往曆史抱一種革命的蔑視的人,其實是一切真正進步的最大阻礙。隻有通過過去,才可認識現在,也隻有對現在有真實的認識,才能對現在有真實的改進。因此可以說曆史知識的可貴之處,不僅於鑒古而知今,而是將為未來的精神盡其一部分孕育與向導的責任。
如今有一些人認為拋棄曆史無關緊要,既對民族已往的文化一無所知,還說著自己愛國。這樣的愛,如同一種商業之愛,就像農人愛他的耕牛。他僅僅知道自己的身家地位有所賴於對方,愛國也不過如此。但凡為了國家而奮不顧身的人,他們對一國家的曆史必然有一種深刻的理解和愛。
因此想要國民對國家有深厚的感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的曆史有深厚的認識。想要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的改進,必先使國民對國家已往曆史有真實的了解。
曆史注腳:
慈禧太後向列強十一國之宣戰詔書
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鹹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囂張,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 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凶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 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欲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 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天複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